篆隸

篆隸
詞語解釋
篆書和隸書。
分詞解釋
隸書:
漢字字體,由篆書簡化演變而成,漢朝的隸書筆畫比較簡單,是漢朝通行的字體。
篆書:
①字體名。大篆和小篆的統稱。大篆相傳為周宣王時太史籀所作,故也稱“籀文”或“籀書”,廣義的大篆又指甲骨文、金文及春秋戰國時各國通行的文字。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實行文字統一,以小篆為正字,也稱“秦篆”。篆書字體偏長,多用圓筆。
②王莽篡漢建立新朝后所立六書之一,即“小篆”。

● 隸(隸)
◎ 附屬,屬于:隸屬。配隸(從屬)。直隸中央。
◎ 封建時代的衙役:隸卒。皂隸。徒隸。
◎ 舊社會中地位低被奴役的人:奴隸。隸仆。
◎ 漢字的一種書體:隸書。隸字。漢隸。
● 隸(隸)
◎ 古同“逮”,捕獲。
● 篆
◎ 漢字的一種書體:大篆。小篆。篆體。篆書。
◎ 書寫篆字:篆額。
◎ 印章多用篆文,故為官印的代稱,又為對別人名字的敬稱:篆刻。攝篆。次篆。臺篆。

篆隸的意思

引用地址 https://qjyouth.com/ci/18/313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