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足而立

成語拼音:[ding zu er li]
成語解釋:象鼎的三只腳一樣,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成語出處:東漢.班固《漢書.蒯通傳》:“方今為足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叁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勢莫敢先動。”
成語簡拼:dzel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三足鼎立 鼎足而三 相持不下
反義詞:歸于一統 合而為一 定于一尊
成語造句:三個主峰,高風峻骨,鼎足而立,撐起青天。 ★徐遲《黃山記》
成語謎語:三國時代
成語故事:公元前203年,漢將韓信滅了齊國,被劉邦封為齊王,韓信的謀士蒯通分析天下形勢后認為韓信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勸他不要跟隨劉邦自立為王,可以與楚漢三分天下,跟隨劉邦最多也只能封為諸侯。韓信不聽蒯通的意見,最后被呂后誘殺

鼎足而立的意思

引用地址 https://www.qjyouth.com/ch/47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