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文青年中文

鋌而走險的意思

鋌而走險
詞典解釋
[成語意思]
鋌:急走的樣子;走險:奔赴險處。指在無路可走的時候采取冒險行動。
[典故出處]
《左傳·文公十七年》:「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
[ 近義詞 ]
見義勇為孤注一擲
[ 反義詞 ]
畏縮不前
[成語舉例]
碰了荒年,也少不了這班人,不然,鬧出那鋌而走險的,更是不得了了。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五回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褒義詞
[語法用法]
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褒義
[成語結構]
偏正式
[產生年代]
古代
[成語正音]
而,不能讀作「ěr」。
[成語辨形]
鋌,不能寫作「挺」。
[成語辨析]
鋌而走險與「逼上梁山」區別在于:鋌而走險偏重于「走險」;指冒險行為;行為可以是好的;也可是壞的;「逼上梁山」偏重于「逼」;指被迫反抗采取的一種正義的行為。
[英文翻譯]
take a risk
[成語謎面]
孕婦過獨木橋
[ 歇后語 ]
大肚子踩鋼絲;鼻梁骨上推車子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晉靈公為擴大實力爭當霸主,在扈地會合諸侯,他不愿與小國鄭穆公見面,懷疑他對付自己。為緩和矛盾,鄭國執政大夫子家給晉國執政大夫趙盾寫信,信中表示愿意友好,國與國之間得以禮相待,而沒必要造成雙方鋌而走險去打仗。

「鋌而走險」相關的漢字解釋

「鋌而走險」相關的成語意思

最近查詢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