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思
置之死地而后生
詞典解釋
- [成語意思]
- 原指作戰把軍隊布置在無法退卻、只有戰死的境地,兵士就會奮勇前進,殺敵取勝。后比喻事先斷絕退路,就能下決心,取得成功。
- [典故出處]
- 《孫子·九地》:「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 [ 近義詞 ]
- 背水一戰
- [成語舉例]
- 《北史·劉武傳》:「軍士去家二千里,后有黃河之難,所謂置之死地而后生也。」
- [常用程度]
- 常用
- [感情色彩]
- 褒義詞
- [語法用法]
- 作賓語、定語、分句;含褒義
- [成語結構]
- 復句式
- [產生年代]
- 古代
- [成語故事]
- 韓信,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他是漢王劉邦手下的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為劉邦定計,先攻取了關中,然后東渡黃河,打敗并俘虜了背叛劉邦、聽命于項羽的魏王豹,接著往東攻打趙王歇。
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徑口。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一面堵住井陘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后援,就一定會敗走;但大將陳余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 韓信了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里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后,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后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一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不一會,漢軍假意敗回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于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 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么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讓他們拼命呢!」。
「置之死地而后生」相關的漢字解釋
「置之死地而后生」相關的成語意思
- 置之不理
- 置之不論
- 置之不問
- 置之不顧
- 置之度外
- 置之弗論
- 置之死地
- 置之死地而后已
- 置之死地而后快
- 之乎者也
- 之子于歸
- 之死不渝
- 之死靡二
- 之死靡他
- 之死靡它
- 死不回頭
- 死不開口
- 死不悔改
- 死不改悔
- 死不旋踵
- 死不死,活不活
- 死不甘心
- 死不瞑目
- 死不要臉
- 死不足惜
- 地上天官
- 地上天宮
- 地下修文
- 地丑力敵
- 地丑德齊
- 地主之儀
- 地主之誼
- 地久天長
- 地利人和
- 地動山搖
- 而今而后
- 而立之年
- 后不為例
- 后不僭先
- 后仰前合
- 后會可期
- 后會無期
- 后會有期
- 后會難期
- 后發制人
- 后臺老板
- 后合前仰
- 生上起下
- 生不如死
- 生不逢場
- 生不逢時
- 生不逢辰
- 生不遇時
- 生事微渺
- 生事擾民
-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 生于憂患,死于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