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面目的成語故事典故出處 [成語解釋]原為佛家語,指人的本性。后多比喻事物原來的模樣。 [典故出處]唐·慧能《六祖壇經·行由品》:「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宋·蘇軾《老人行》詩:「一任秋霜換鬢毛,本來面目長如故。」 佛教禪宗六代世祖慧能從小聽人念誦佛經,心中有所覺悟,就到黃梅縣東禪寺投奔禪宗五世弘忍大師學習佛法,被秘密授與祖師衣缽,連夜逃到南方,遇到僧人慧明,要求講佛法。慧能說:「不思善,不思惡,這是一念不生的境界,就是你的本來面目。」。 相關成語故事 本固邦寧 來去匆匆 來處不易 面壁功深 面壁磨磚 面如土色 面折廷爭 面無人色 面紅耳赤 面面相覷 目不窺園 目不見睫 目不識丁 目光如炬 目無全牛 目牛無全 目瞪口呆 目空一切 最近查詢的成語 我負子戴 色即是空 花街柳陌 狼羊同飼 潛濡默被 牛首阿旁 融會貫通 晨參暮省 分一杯羹 貓哭老鼠 箴規磨切 含冰茹檗 矯飾偽行 聲名烜赫 簡斷編殘 難如登天 王祥臥冰 認賊作父 棲棲惶惶 彪形大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