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成語故事典故出處
- [成語解釋]
- 不殺掉慶父,魯國的災難不會停止。比喻不清除制造內亂的罪魁禍首,就得不到安寧。
- [典故出處]
- 《左傳·閔公元年》:「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公元前662年,魯莊公死去。在莊公同母弟弟公子友的支持下,公子般當了國君。莊公的異母弟弟慶父,是個貪婪殘暴、權欲熏心的人,企圖自己成為國君,公子般即位不到兩個月,便被他派人殺死。支持公子般的公子友逃往陳國。慶父派人殺死公子般后,另立閡公當國君。由于他制造內亂,激起了魯國百姓極大的憤慨。但慶父我行我素,繼續制造內亂,企圖混水摸魚,以致把魯國鬧得不太平。齊桓公便派大夫仲孫湫到魯國去了解情況。不久,仲孫湫把了解到的魯國情況向齊桓公作了報告,并下結論說:「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是不會終止的!」事實果然如此。過了一年,慶父又殺死了魯閡公。兩年之內,魯國兩個國君被殺,使魯國的局勢陷人了嚴重的混亂之中,百姓們對慶父恨之入骨。慶父見在魯國實在無法再呆下去了,便逃往莒國。魯僖公繼位后,知道慶父這個人繼續存在,對魯國是個嚴重的威脅,便請求莒國把慶父送回魯國。慶父自知罪孽深重,回到魯國沒有好下場,便在途中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