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文青年中文

不恥下問的成語故事典故出處

[成語解釋]
樂于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典故出處]
《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圣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么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后說:「對于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那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音yu),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謚(音shi)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謚號為「文」,所以后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么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謚號。

相關成語故事

最近查詢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