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文青年中文

竹頭木屑的成語故事典故出處

[成語解釋]
比喻可利用的廢物。
[典故出處]
《晉書·陶侃傳》:「時造船,木屑及竹頭,悉令舉掌之,咸不解所以。」
陶侃,字士行,東晉鄱陽人,后來遷居廬江潯陽,是晉末著名文學家陶淵明的曾祖父。由于他為西晉統治者「一貫盡忠」,從縣吏一直做到荊、江二州刺史,并掌管其他六州軍事,成為當時最有實力的人物。但他戎馬生涯四十余年,卻始終保持著勤儉節約的作風,還經常勉勵部下珍惜一草一木為國為民多做貢獻。
  陶侃少時家境貧寒,父親病后,全家只靠母親一人紡線織布維持生活。為了培養他,母親付出了全部的心血。他十六歲時,在縣里謀到一個小吏的職位,負責管理魚池。剛上任不久,他就給母親弄回去一壇腌魚,這是當時人們喜歡吃的東西。但他母親很生氣,把腌魚封存不吃,并且責備他說:「你拿公家的東西送我,不但不能使我高興,反而讓我替你難過!」母親的話使陶侃十分羞愧,從那以后再也沒有拿過公家的東西。
  有一年,在荊州刺史的任上,因戰備需要造一批戰船,陶侃常去現場視察督導,發現大量的剩竹頭和木屑扔得到處都是,覺得很可惜。這些東西本來都算是廢物了,陶侃卻叫人全部登記收藏起來。別人見他這樣做,心中都暗自好笑。后來,一次新春集會,恰逢雪后初晴,廳前泥濘難走,陶侃便叫人把木屑拿出來鋪在地上。這時,微不足道的木屑發揮了作用。
  有一次,東晉大將桓溫要去討伐蜀地,事先需要趕造不少船只,船板鋸好了,但缺少竹釘,沒法把船身裝起來,陶侃便叫人把藏著的竹頭取出來送給桓溫,削成竹釘,船便裝起來了。陶侃不但提倡節儉,而且非常反感那些毫不珍惜財物的人。一次,他去郊區,看見一個人拿著一把沒有成熟的青稻穗,就問他為什么這樣,那人說沒什么,隨手采的。陶侃很生氣,訓斥道:「你自己不種莊稼,還去糟蹋別人的!」當即把那個人抓起來教訓了一通。
  公元315年,陶侃率兵擊敗杜弢的反晉武裝,又攻克長沙,聲威很大,權臣王敦因猜忌他,解除了他的兵權,陶侃被貶為廣州刺史。因為公務少,陶侃一下子成了無事可做的閑人。但他并沒有放縱自己,每天早晨把一百塊磚搬到書房外面,晚上又搬進書房,天天來回地搬進搬出,常常累得滿頭大汗,誰也不知道他是什么用意。有人不解,甚至笑他,他卻正色道,「我正當壯年,總有一天要平定中原,報效國家,生活悠閑不但會變懶,還會敗壞身體,以后如何擔當重任?」人們聽了不禁肅然起敬

相關成語故事

最近查詢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