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文青年中文

胡服騎射的成語故事典故出處

[成語解釋]
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文的少數民族。指學習胡人的短打服飾,同時也學習他們的騎馬、射箭等武藝。
[典故出處]
《戰國策·趙策二》:「今吾(趙武靈王)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
胡服騎射」是戰國時期,公元前302年,趙武靈王采取軍事改革措施,學習西北方游牧和半游牧民族的服飾,學習騎馬射箭,史稱「胡服騎射」。
  卻說趙武靈王一心想著發奮圖強,他對謀士樓緩說:「我趙國東面有齊國、中山國,北邊有燕國、林胡,西邊有秦國、韓國和樓煩部族。如果不發奮圖強,加緊軍事裝備,武裝國防軍 隊,隨時會被鄰國偷襲過來。要發奮圖強,就得采取軍事改革措施。我覺得咱們穿的服裝,長袍大褂寬袖口,干活打仗,都木太方便,不如胡人短衣窄袖,腳穿皮靴子,行動方便靈活。 我打算仿照朗人的風俗,把服裝改一改,你看怎么樣?」謀士樓緩聽了很贊成,他說:「咱們仿照胡人的服飾,就能學習他們打仗的本領。」趙武靈王說:「對呀!咱們打仗全靠步兵,進攻沖鋒緩慢,就是打敗游牧族騎兵,在追擊的時候,他們騎馬跑得快,很難追上他們;即使馬拉城車,道路不好走,也是追不上他們;但是,我軍又不會騎馬打仗。要想學習胡人的服飾,就得學習朗人那樣騎馬射箭。」這個改革議論一經傳開,就有不少大臣反對。趙武靈王只得再找軍事將領肥義商量,說:「我想用胡服騎射來改革咱們國家軍隊的服裝和裝備,可是,有人反對,怎么辦?』明巴義將軍表示支持,說:「服裝與裝備的改革關系到國家的安危,要辦大事不能猶豫,猶豫不決就辦不成大事。大王既然認為這樣做對國家有利,何必擔心幾個人的反對?」趙武靈王聽了很高興,說:「我看譏笑改革而反對我的是些蠢人,明白道理的人都會贊成軍事改革的。」
  第二天上朝的時候,趙武靈王身穿胡人的服裝,大臣們見到他短衣窄油,穿著胡服,都嚇得了。趙武靈王把改穿胡服的設想講述一遍。大臣們議論紛紛,有的說不好看,有的說不習 慣,有的說不穿本民族的服裝,豈不是丟臉么!有一個頑固派老臣,名叫趙成,是趙武靈王的叔父,帶頭反對服裝改革。他是趙國一個很有影響的老臣,頭腦守舊,十分頑固。他不但反 對,而且在家裝病不上朝了。
  趙武靈王知道要推行軍事改革,首先要打通叔父的阻攔,就親自上門找趙成,對他反復地講解改穿胡服騎射的好處。趙成終于被說服了。趙武靈王趁熱打鐵,立即賞給他一套新式胡服。次日朝會上,文官武將一見老將趙成也穿起胡服來上朝了,都沒有話說,只好改穿胡服了。
  緊接著,趙武靈王又號令兵士學習騎馬射箭。不到一年,訓練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次年春,趙武靈王親自率領騎兵隊打敗鄰近的中山國,又收服了林胡和西北方的幾個游牧族。到了實行胡服騎射后的第三年,中山、林胡、樓煩都被收服了。趙國從此興盛強大起來,可以對付當時的霸主國了。

相關成語故事

最近查詢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