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若懸河的意思
口若懸河
詞典解釋
- [成語意思]
- 若:好象;懸河:激流傾瀉。講起話來滔滔不絕,象瀑布不停地奔流傾瀉。形容能說會辨,說起來沒個完。
- [典故出處]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郭子玄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唐·韓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論列,愿借辯口如懸河。」
- [ 近義詞 ]
- 夸夸其談、侃侃而談、能言善辯
- [ 反義詞 ]
- 沉默寡言、噤若寒蟬、閉口無言
- [成語舉例]
- 知縣見他說的口若懸河,又是本朝確切賊,不由得不信。(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
- [常用程度]
- 常用
- [感情色彩]
- 褒義詞
- [語法用法]
- 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 [成語結構]
- 主謂式
- [產生年代]
- 古代
- [成語正音]
- 若,不能讀作「kǔ」。
- [成語辨形]
- 若,不能寫作「苦」;河,不能寫作「何」。
- [成語辨析]
- 見「侃侃而談」。
- [英文翻譯]
- talk glibly
- [成語謎面]
- 訓;水簾洞
- [成語故事]
- 出處:《晉書 郭象傳》王衍云:「聽象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釋義:「懸河」,瀑布。講起話來像瀑布一樣滔滔不絕。形容能言善辯,也比喻十分健談。故事:晉朝時,有一位大學問家,名叫郭象,字子玄。 他在年輕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很有才學的人。尤其是他對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一些現象,都能留心觀察,然后再冷靜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識十分淵博,對于事情也常常能有獨到的見解。后來,他又潛心研究老子和莊子的學說,并且對他們的學說有深刻的理解。 過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來請他。他實在推辭不掉,只得答應了,到朝中做了黃門待郎。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識很豐富,所以無論對什么事情都能說得頭頭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非常喜歡發表自己的見解,因此每當人們聽他談論時,都覺得津津有味。 當時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賞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別人面前贊揚郭象說:「聽郭象說話,就好象一條倒懸起來的河流,滔滔不絕地往下灌注,永遠沒有枯竭的時候。」郭象的辯才,由此可知。 而后人就以「口若懸河」來形容人善于說話,一旦說起話來就橡倒懸的河水、滔滔不絕,永遠沒有停止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