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口

蠡口
詞語解釋
鎮名。在江蘇省吳縣北。相傳因范蠡浮舟五湖經此而得名。
分詞解釋
相傳:
1.遞相傳授。
2.長期以來互相傳說。
五湖:
1.古代吳越地區湖泊。其說不一:(1)吳縣南部的湖澤。《周禮.夏官.職方氏》:“東南曰揚州……其澤藪曰具區,其川三江,其浸五湖。”鄭玄注:“具區﹑五湖在吳南。浸,可以為陂灌溉者。”具區,即太湖。(2)即太湖。《國語.越語下》:“果興師而伐吳,戰于五湖。”韋昭注:“五湖,今太湖。”《文選.郭璞<江賦>》:“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李善注引張勃《吳錄》:“五湖者,太湖之別名也。”(3)太湖及附近四湖。漢趙曄《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入五湖之中。”徐天佑注引韋昭曰:“胥湖﹑蠡湖﹑洮湖﹑滆湖,就太湖而五。”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沔水二》:“南江東注于具區,謂之五湖口。五湖謂長蕩湖﹑太湖﹑射湖﹑貴湖﹑滆湖也。”
2.(4)太湖附近的五個湖。《史記.夏本紀》“震澤致定”唐張守節正義:“五湖者,菱湖﹑游湖﹑莫湖﹑貢湖﹑胥湖,皆太湖東岸五灣為五湖,蓋古時應別,今并相連。”
3.江南五大湖的總稱。《史記.三王世家》:“大江之南,五湖之間,其人輕心。”司馬貞索隱:“五湖者,具區﹑洮滆﹑彭蠡﹑青草﹑洞庭是也。”明楊慎《丹鉛總錄.地理》:“王勃文‘襟三江而帶五湖’,則總言南方之湖。洞庭一也,青草二也,鄱陽三也,彭蠡四也,太湖五也。”洮滆,今江蘇長蕩湖﹑西滆湖。彭蠡,今鄱陽湖。青草,今洞庭湖東南部。
4.指洞庭湖。
5.近代稱華中﹑華東五大著名湖泊。即洞庭湖﹑鄱陽湖﹑巢湖﹑洪澤湖和太湖。
6.春秋末越國大夫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亡吳國,功成身退,乘輕舟以隱于五湖。見《國語.越語下》。后因以“五湖”指隱遁之所。
范蠡:
春秋末期越國大夫。字少伯,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越被吳打敗后,隨勾踐到吳國做了三年人質。回越國后幫助越王刻苦圖強,滅亡吳國。后離開越國,周游齊國,經商致富,別號陶朱公。
江蘇省:
簡稱“蘇”。在中國東部,長江、淮河下游,東臨黃海。面積10.5萬平方千米。人口6868多萬(1995年),密度居各省區之首。清初置江南省,后分置江蘇省。省會南京。全境絕大部分為平原。水域遼闊,河網稠密,有太湖、洪澤湖等大湖。大部分為亞熱帶濕潤區。工業總產值居全國首位。主要有機械制造、輕紡和化學工業。農業發達,主產稻谷、小麥、棉花和油菜籽。桑蠶繭和淡水漁業產量居全國前列。內河運輸量全國第一。

蠡口的意思

引用地址 https://qjyouth.com/ci/1/316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