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月

巧月
詞語解釋
俗稱農歷七月。參見“巧夕”。
分詞解釋
參見:
1.以一定禮節晉見上級。
2.參看。多用于書或文章的注釋。
七月:
《詩.豳風》篇名。寫西周時代農奴在一年十二個月份中勞動和生活的情景,反映了他們終年為貴族服務,自身卻饑寒交迫的社會現實。全詩共八十八句,是《國風》中最長的一篇。
俗稱:
通俗的或非正式的稱呼。
農歷:
1.我國古代歷法之一。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中設置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十三個月(383天或384天,閏月在幾月份也沒有一定)。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便于農事。紀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俗稱陰歷。這種歷法相傳創始于夏代,所以又稱夏歷﹑舊歷。
2.農業上使用的歷書。
巧夕:
即七夕。農歷七月七日之夜。古代婦女于是夜穿針乞巧,故稱。


巧月的意思

引用地址 https://www.qjyouth.com/ci/12/115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