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獻玉

三獻玉
詞典解釋
春秋楚人卞和得璞玉,獻之厲王,王以為誑,刖其左足;復獻武王,又刖其右足;后獻文王,王理璞,果得玉,名之曰和氏璧。事見《韓非子.和氏》。后用為懷才難遇知音的典實。
分詞解釋
知音:
相傳伯牙善彈琴,鐘子期善聽琴。伯牙彈到志在高山的曲調時,鐘子期就說“峨峨兮若泰山”;彈到志在流水的曲調時,鐘子期又說“洋洋兮若江河”。鐘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彈琴,以為沒有人能像鐘子期那樣懂得自己的音志。后遂以“知音”比喻對自己非常了解的人;知己朋友:你真是我的知音。
璞玉:
1.包在石中而尚未雕琢之玉。
2.比喻尚未為人所知的賢才。
和氏璧:
《韓非子.和氏》載:春秋楚人卞和得一璞玉,獻給楚厲王。厲王的玉匠說是石頭,被以欺誑罪斬去左足;后獻給繼位的武王,又被斬去右足。文王即位,卞和因蒙冤受屈而抱璞痛哭于荊山之下,文王派人剖璞,終得寶玉。因稱“和氏璧”。
以為:
1.認為。
2.作為,用作。
3.“以之為”的省略形式。猶言讓他(她)做,把它作為。
4.猶而為,而成。以,而,連詞。
5.猶已為,已是。以,通“已”。


三獻玉的意思

引用地址 https://www.qjyouth.com/ci/12/339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