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火羅語

吐火羅語
詞語解釋
二十世紀初在我國新疆發現的用中亞婆羅米斜體字母書寫的印歐語系的語言。屬印歐語系西部語群。有兩種方言。初發現時定名為吐火羅語,后來逐漸有人提出異議,遂將吐魯番﹑焉耆一帶殘卷所代表的方言定名為焉耆語,而將庫車一帶殘卷所代表的方言定名為龜茲語。但也有學者主張仍保留吐火羅語這個名稱,將前者稱為吐火羅語A或東吐火羅語,將后者稱為吐火羅語B或西吐火羅語。1975年又發現了長達88頁的焉耆語殘卷《彌勒會見記》劇本,雖仍不全,但是迄今國內發現的最長的一部該語言的文獻。
分詞解釋
龜茲:
古代西域國名,在今新疆庫車縣一帶。
逐漸:
副詞。漸漸:葡萄逐漸成熟了|病情正在逐漸好轉。
彌勒:
梵語Maitreya音譯,意譯“慈氏”。著名的未來佛。我國的彌勒塑像胸腹坦露,面帶笑容。傳說五代時布袋和尚是其化身。
名稱:
1.名號稱謂。亦指事物名。
2.名聲。語本《論語.衛靈公》:“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后者:
所提到的或不言自明的兩個或更多人或事物中的最后一個。


吐火羅語的意思

引用地址 https://www.qjyouth.com/ci/12/340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