埴墳

埴墳
詞語解釋
《書.禹貢》:“厥土赤埴墳。”孔傳:“土黏曰埴。”后以“埴墳”指輕粘土和壤土。
分詞解釋
粘土:
一種廣泛分布的膠態無光澤有粘性的土,潮濕時是可塑的,焙燒后是堅硬的,其主要組成是分解了的火成巖與變質巖,其基本組成是高嶺土與其他含氫的鋁土礦物。
壤土:
指土壤顆粒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適中的土壤。質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間,兼有黏土和砂土的優點,通氣透水、保水保溫性能都較好,是較理想的農業土壤。
禹貢:
中國古代地理名著。《尚書.夏書》中的一篇。作者不詳。疑是戰國時代的著作。全書采用區域研究的方法,以山脈、河流為標志,將全國分為九個州,并對每州的疆域、山脈、河流、植被、土壤、物產、貢賦、少數民族、交通等自然、人文現象作了描述。是我國地理學中的經典著作,對中國地理學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 墳(墳)
◎ 埋葬死人筑起的土堆:墳墓。墳地。墳冢。墳塋(墳地,墳墓)。
◎ 水邊高地:汶墳。
◎ 大:墳首。墳燭。
◎ 古代的典籍:墳典。墳籍。

埴墳的意思

引用地址 https://qjyouth.com/ci/18/310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