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軍
詞典解釋:
1.唐代軍隊出征時,中軍一軍,左﹑右虞候各一軍,左﹑右廂各二軍,共七軍。
2.泛指七支軍隊。
分詞解釋:
中軍:
1.古代行軍作戰分左﹑中﹑右或上﹑中﹑下三軍,由主將所在的中軍發號施令。
2.稱主將或指揮部。
3.中軍將軍的省稱。
4.京師的軍隊。
5.中軍官的省稱。
6.清代總督﹑巡撫以下,凡有兵權者,其標下的統領官,稱為中軍。
軍隊:
為政治目的服務的武裝組織。
虞候:
1.古官名。守望山澤之官。
2.古官名。宇文泰相西魏﹐始置虞候都督﹐后因設虞候之官﹐職掌不盡相同。隋為東宮禁衛官﹐掌偵察﹑巡邏。唐代后期有都虞候﹐為軍中執法的長官﹐五代時都虞候為侍衛親軍的高級軍官。宋代沿置﹐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步軍司均置都虞候﹐位次于都指揮使和副都指揮使。此外又有將虞候﹑院虞候等低級武職。
3.宋時官僚雇用的侍從。南宋時在臨安可向“行老”雇用。參閱宋吳自牧《夢粱錄.雇覓人力》。
七支:
佛教語。十惡的前七種。包括三種身業:殺生﹑偷盜﹑邪淫;四種口業:妄語﹑綺語﹑惡口﹑兩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