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軍

捻軍
詞語解釋
太平天國時期北方的農民起義武裝。初稱“捻黨”、“捻子”,“捻”為淮北方言,即“群”、“股”的意思。1852年張樂行在安徽亳州領導起義,1855年各路捻軍在雉河集(今屬安徽渦陽)會盟,推張為盟主,隊伍達十萬人,成為北方抗清主力。1857年接受太平天國領導,多次擊敗清軍。1866年捻軍在河南許州分東西兩部,分別作戰。1868年先后戰敗。
分詞解釋
捻子:
1.亦稱“捻軍”。清代中葉后,在安徽﹑江蘇北部和山東﹑河南等邊境的農民反壓迫武裝。
2.亦稱“捻兒”。用紙﹑紗等做成的條形或帶狀物。多作點燃或引火用。
盟主:
古代諸侯盟會的領袖:晉為盟主。也稱同盟、團體的首領或某一集體活動的倡導者:文壇盟主。
隊伍:
①軍隊:從隊伍上轉業回來。
②有組織的集體:干部隊伍ㄧ知識分子隊伍。
③有組織的群眾行列:游行隊伍ㄧ排好隊伍。
農民起義:
為反抗地主階級的政治壓迫與經濟剝削,農民起來進行武裝斗爭。


捻軍的意思

引用地址 https://qjyouth.com/ci/3/322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