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斷
詞語解釋:
東晉﹑南朝廢除僑置郡縣,使僑寓戶口編入所在郡縣的辦法。西晉時由于戰亂,中原地區豪族多遷居江南,仍稱原來郡籍,形成諸僑郡縣。至東晉哀帝時,桓溫推行土斷法,裁并僑置郡縣,整頓戶籍,史稱“庚戌土斷”。后南朝各代又多次推行土斷,作為加強王朝統治,與豪門爭奪勞動力,擴大賦役和兵源的一種手段。
分詞解釋:
手段:
①做事的方法:手段強硬|毒辣手段。特指不正當的方法:耍手段。
②本事:正想當面請教您的手段。
郡縣:
郡和縣的并稱。郡縣之名,初見于周。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國內為三十六郡,為郡縣政治之始,漢初封建制與郡縣制并行,其后郡縣遂成常制。
僑置:
六朝時南北分裂,戰亂頻仍,諸朝遇有州郡淪陷敵手,則往往暫借別地重置,仍用其舊名,稱為“僑置”。
戶口:
①住戶和人口,例如舊時稱某一地有若干戶,若干口。
②戶籍:報戶口ㄧ遷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