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

三公
詞典解釋
周代以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或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西漢時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史大夫(大司空)合稱三公。東漢時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稱三公,又稱三司,總攬軍政大權。唐宋沿用此稱,已無實權。明清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作為大臣的最高榮譽頭銜。
分詞解釋
頭銜:
指官銜、職銜、學銜等稱號:皇帝賜給騙子每人一個爵士頭銜。
大權:
1.重大的權柄﹐支配的力量。
2.泛指掌大權的高級官職。
太尉:
官名。秦代始設,為全國軍政首腦。漢武帝時改稱大司馬。歷代多沿置,但漸成加官,無實權。后成為對武官的尊稱。元代以后廢止。
大司徒:
官名。周官有大司徒﹐掌國家之土地與人民。漢哀帝時罷丞相之職﹐置大司徒﹐與大司馬﹑大司空﹐并稱三公。東漢時稱司徒。
作為:
①行為;所作所為:他的這種作為危害了集體的榮譽。
②建樹;成就:在事業上無所作為。
③可以做的事:大有作為。
④當做;做為:作為一名演員|作為會議室。


三公的意思

引用地址 https://qjyouth.com/ci/7/329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