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學士

翰林學士
詞語解釋
官名。唐玄宗開元初以張九齡﹑張說﹑陸堅等掌四方表疏批答﹑應和文章,號“翰林供奉”,與集賢院學士分司起草詔書及應承皇帝的各種文字。德宗以后,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親近顧問兼秘書官,常值宿內廷,承命撰擬有關任免將相和冊后立太子等事的文告,有“內相”之稱。唐代后期,往往即以翰林學士升任宰相。北宋翰林學士仍掌制誥。清代以翰林掌院學士為翰林院長官,其下有侍讀學士﹑侍講學士。清末復置翰林學士,僅備侍讀學士的升遷。
分詞解釋
批答:
君主對百官章奏書面批示答復。后多由專職大臣代行。
翰林:
唐以后皇帝的文學侍從官,明清兩代從進士中選拔。
詔書:
皇帝頒發的命令。
集賢:
1.聚集賢人。
2.集賢殿書院的省稱。
宰相:
指中國封建王朝中的最高行政長官。直接對皇帝負責,輔佐皇帝總理國政,治理天下。但歷代對此職的稱呼及其所有的職權各有不同。

翰林學士的意思

引用地址 https://qjyouth.com/ci/9/141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