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行本的意思
十行本
詞語意思:
指南宋時的《十三經注疏》木板刻本。每面十行,故稱。
- 注疏:
1.注和疏的并稱。注,對經書字句的注解,又稱傳﹑箋﹑解﹑章句等;疏,對注的注解,又稱義疏﹑正義﹑疏義等。注﹑疏內容關乎經籍中文字正假﹑語詞意義﹑音讀正訛﹑語法修辭,以及名物﹑典制﹑史實等。宋人將十三經之漢注唐疏合刊,「注疏」之稱始流行。
2.記述,記載。
- 十三經:
儒家的十三部經書,即《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其形成過程為:漢立《詩》《書》《易》《禮》《春秋》于學官,為五經;唐加《周禮》《儀禮》《公羊》《谷梁》為九經;至開成間刻石國子學,又加《孝經》《論語》《爾雅》為十二經;宋復增《孟子》,因有十三經之稱。
- 十行:
《后漢書.循吏傳序》:「其(光武帝)以手跡賜方國者,皆一札十行,細書成文。」后因以「十行」代指皇帝的手札或詔書。
- 刻本:
用木刻版印成的書籍:宋刻本。
- 木板:
1.亦作「木版」。
2.片狀之木。
3.特指刻有文字或圖畫的木制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