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父的意思
無父
詞語意思:
1.指死去父親。
2.指孟子斥墨子倡兼愛,視己父與他人之父無別的說法。
- 父親:
有子女的男子是子女的父親。
- 墨子:
墨子(約前468-前376)春秋戰國之際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創始人。名翟。相傳原為宋國人,后長期住在魯國,收徒講學,成為儒家的反對派。主張「兼愛」,即天下人應相愛互利,不應有親疏貴賤之別。思想上有唯物主義傾向,但也有宗教迷信成分。墨子學說在當時思想界影響很大。著作編入《墨子》。
- 孟子:
1.春秋時通行以孟仲叔季的排行加在姓名前作稱呼。如宋國子姓,其長女嫁給他國的多稱「孟子」。《左傳.隱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杜預注:「子,宋姓。」孔穎達疏:「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長幼之別字也。孟﹑伯俱長也……婦人以字配姓,故稱孟子。」又諱言同姓通婚,亦稱與國君同姓的夫人為「孟子」。
2.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約前372-前289)。名軻,鄒(今屬山東)人。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將孔子「仁」的觀念發展為「仁政」學說。提出「民貴君輕」,勸告統治者重視人民。肯定人性生來是善的,把治學和認識歸結為找回散失本心的心性修養問題。他的學說對后世儒者影響很大。著作有《孟子》。
- 兼愛:
1.同時愛不同的人或事物。
2.春秋﹑戰國之際﹐墨子提倡的一種倫理學說。他針對儒家「愛有等差」的說法﹐主張愛無差別等級﹐不分厚薄親疏。《墨子》中有《兼愛》三篇﹐闡述其主張。
- 說法:
1.宣講宗教教義。
2.引申為講解道理。
3.說書的方法。
4.措詞。
5.意見﹔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