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文言文意思
介古文中的解釋和出處
①<名>界線;邊界。《詩經·周頌·思文》:「無此疆爾介。」
②<名>邊;畔。屈原《哀郢》:「哀州土之平樂兮,悲江介之遺風。」
③<動>間隔;隔開。《漢書·翼奉傳》:「前向崧高,后介大河。」
④<動>居……之間。《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敝邑褊小,介于大國。」
⑤<動>介紹;引見。《后漢書·符融傳》:「融一見嗟服,因以介于李膺。」
⑥<名>介紹人;居中引見的人。《荀子·大略》:「諸侯相見,卿為介。」
⑦<名>甲;鎧甲。賈誼《陳政事疏》:「將士被介胄而睡。」
⑧<動>披上鎧甲。《周亞父軍細柳》:「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垂老別》:「男兒既介胄,長揖別上官。」
⑨<量>個。多與「一」構成「一介」表示「小小的一個」。《廉頗藺相如列傳》:「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
⑩<形>通「芥」,比喻微小。《馮諼客孟嘗君》:「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