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文言文意思
斥古文中的解釋和出處
①<動>排斥,斥退。《漢書·武帝紀》:「與聞國政而益于民者斥。」《鹽鐵論·利議》:「是孔丘斥逐于魯君,曾不用于世也」
②<動>責備,斥責(后起意義)。王夫之《論秦始皇廢分封立郡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孫以長存,又豈天下之大公哉?」
③<名>指。柳宗元《六逆論》:「蓋斥言擇嗣之道。」(大概指的是選擇繼承人的道理。)
④<動>開拓。《鹽鐵論·非鞅》:「斥地千里。」
⑤<動>偵察,探測。《左傳·襄公十八年》:「晉人使司馬斥山澤之險。」
⑥堿鹵,鹽堿地。《管子·地員》:「五沃之土,干而不斥。」(五沃之土:一種較好的土壤。)
【斥斥】廣大的樣子。左思《魏都賦》:「原隰畇畇,墳衍斥。」(畇畇:平坦整齊的樣子。墳衍:肥沃平曠的土地。)
【斥侯】偵察;候望。《尚書·禹貢》:「五百里侯服。」孔安國傳:「侯,侯也。斥而服事。」
【又】偵察敵情的士兵。班固《漢書·賈誼傳》:「斥望烽燧,不得臥;將吏被介胄而睡。」
【斥近】貼近。
【斥鹵】鹽堿地。
【斥賣】賣掉。
【斥逐】驅逐,斥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