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文言文意思
更古文中的解釋和出處
①<動>改正;改變;更換。《<論語>十則》:「更也,人皆仰之。」《庖丁解牛》:「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赤壁賦》:「客喜而笑,洗盞更酌。」
②<動>經歷;經過。《與吳質書》:「年三十余,在兵中十歲,所更非一。」《史記·大宛列傳》:「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
③<副>交替;交互。《活板》:「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左忠毅公逸事》:「使將更休。」
④<量>古時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一更約二小時《孔雀東南飛》:「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
①<副>另;另外。《荊軻刺秦王》:「丹不忍以已之私,而傷長者之意,愿足下更慮之。」《西門豹治鄴》:「得更求好女,生日送之。」
②<副>再;又。《石壕吏》:「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王維《送元二使西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③<副>重新。《琵琶行》:「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④<副>更加;愈加。《赤壁之戰》:「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促織》:「加以官貪吏虐,民日貼婦賣兒,更無休止。」
⑤<副>還。《孔雀東南飛》:「仍更被驅遣,何言復來還。」
⑥<副>豈,怎么。劉長卿《登潤州萬歲樓》:「更能談笑解重圍。」
⑦<連>與;和。楊萬里《春興》:「不關春雨更春風。」
⑧<副>卻。《<指南錄>后序》:「予更欲一覘北,歸而求救國之策。」
【更事】⒈閱歷世事。⒉交替發生的事情;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