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二十分鐘效應意思
公園二十分鐘效應是什麽意思?
「公園20分鐘效應」指的是每天至少花費20分鐘在公園或其他自然環境中,這一做法能顯著改善個人的情緒狀態、緩解壓力,進而提升整體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
這種效應凸顯了在日常生活中輕松融入自然環境的重要性,倡導人們利用周邊資源來放松和休閑,以對抗現代生活中快節奏帶來的精神負擔。根據研究,即使每天僅在公園或其他自然環境中逗留20分鐘,也能幫助人們保持更好的精神狀態。
不僅如此,科學家發現,在自然環境中停留20到30分鐘,體內的皮質醇(壓力荷爾蒙)水平能顯著降低約10%,有助于緩解壓力。同時,自然環境還能舒緩大腦中的前額葉皮質,這個控制中心因此能更有效地恢復活力。
「公園20分鐘效應」的流行源于某雜志的一項研究,該研究顯示,人們只需每天短暫地到戶外,無需進行任何劇烈活動,便能感受到身心的放松。隨著社交媒體的傳播,這一概念迅速成為熱門話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實踐這一簡單有效的減壓方法,他們走進公園,享受片刻的寧靜,為精神「充電」。
為了驗證這一效應的真實性,許多人親自嘗試,利用午休或下班后的時間,花上20分鐘漫步在公園中。在社交平臺上,他們分享著自己的體驗,如「真的讓我感到快樂」「效果顯著」「有效緩解了我的精神壓力」。隨著天氣轉暖,更多人的實踐心得在社交媒體上載播開來,使得「公園20分鐘效應」更加深入人心。
近年來,多地積極開展「增綠」行動,如北京自2017年起實施的「疏整促」專項行動,旨在擴大城市綠色空間。如今,居民們能夠推窗見綠,出門進園,移步換景,這些變化為「公園20分鐘效應」的實施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