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藝術》
[ Home ]剛又開啟了一本弗洛姆的書《存在的藝術》。我只看完了第一節,就發現以我當前的認知與學識,在文中是挑不出來任何一點疏漏的,甚至連疑問都不會誕生。文章敘述極為嚴謹,用詞精準,書前的自己簡直就是一只井底賴蝦蟆。在有關人類終極問題的求索之路中,通過偉大的前輩指引,真的能著實感受到人類的一體性,人類所有的苦難、期許全都歸結到了一點,也許只有在這種時刻,我才能夠使自己全然脫離孤獨,放下所謂的個人特色,純粹以塵埃的姿態沈澱於人類歷史的星河當中。
*今天睡了一天,有點負罪感,但負罪感是家人給我帶來的,和我自己沒有任何關系。因為在朦朧中聽到了有人嘆氣。
*有時候覺得自己說得太多了,要收斂表達欲。可如果不說,又有誰會在現實中願意主動與我交流呢?我的作品又該去哪裏尋找出口呢?我為人處事的風格,賦予了作品部分含義,在你看到了真實的我之後,可能會更加喜愛或討厭我的作品。
*我逐漸開始能觀察到欲望的膨脹過程。社交網絡讓我有了新出路,但也有了新的壓力,我必須要無時無刻提醒自己轉評贊不是一切,才能維持最基本的創作動力。自學心理學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為了去抵禦網絡中數據對比時帶來的折磨,讓自己以一種較為成熟的心態,去面對作品不被承認的挫敗感,並有能力察覺於思維中隱匿的心理假象。
*我很怕被人遺忘,因為我的作品甚至還不算被外界發現;但我又不怕被人遺忘,因為我本身就不值一提。我在二元性中遊蕩,如同留戀人世的遊魂。
*“如果我有錢,我可能每天都會給我喜歡的人寄禮物。如果我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