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文青年中文

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唐·杜甫)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唐·杜甫)
  七言律詩 押尤韻  
引用典故:東閣官梅 何遜在揚州 
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
此時對雪遙相憶,送客逢春自由。
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愁。
江邊一樹垂垂發,朝夕催人自白頭。
評注
《瀛奎律髓》
老杜詩,自入蜀后又別,至夔州又別,后至湖南又別。此詩脫去體貼,于不甚對偶之中,寓無窮婉曲之意。惟陳后山得其法。
《藝苑卮言》
宋詩如林和靖《梅花》詩,一時傳誦。「暗香」、「疏影」,景態雖佳,已落異境,是許渾至語,非關開元、大歷人語。至「霜禽」「粉蝶」,直五尺童耳。老杜云:「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愁。」風骨蒼然……足為梅花吐氣。
《四溟詩話》
子美《和裴迪早梅相憶》之作,兩聯用二十二虛字,句法老健,意味深長,非巨筆不能到。
《唐詩歸》
鐘云:太唐突(首句下)。鐘云:三句曲折多情,而骨氣蒼樸,不墮題詠劫(「幸不折來」二句下)。
《杜詩說》
此詩直而突曲,樸而突秀。其暗映早梅,婉折如意,往復盡情。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劉辰翁曰:起得稱情,中聯亦宛妥沉著。王洙曰:「傷歲暮」「亂鄉愁」,此梅之所以動詩興也。逢梅得詩,彼此相憶,交情可見。周珽曰:中聯神骨玉映,韻想葩流,最耐咀嚼。于鱗、元美所取正在此。郭明龍謂其愛之太過,將何者始當其意?
《義門讀書記》
淡然。初不著題,的是早梅,后人何由可到?
《詩筏》
作詩必句句著題,失之遠矣,子瞻所謂「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如詠梅花詩,林逋諸人,句句從香色摹擬,猶恐未切。……杜子美但云「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愁」而已,全不粘住梅花,然非梅花莫敢當也。……此皆以不必切題為妙者。
《初白庵詩評》
看老手賦物,何曾屑屑求工,通體是風神骨力,舉此壓卷,難乎為繼矣。
《杜詩詳注》
楊德周曰:「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愁。」必如此,方不墮詠物劫。王元美以為古今詠梅第一。
《唐宋詩醇》
幽情婉調,別有風神。
《唐詩別裁》
無限曲折(「幸不折來傷歲暮」二句下)。
《讀杜心解》
上四,作呼體;下四,作應體。官亭梅放,「詩興」遄飛,高懷不減古人矣。……意緒千端,衷腸百結。何圖于五十六字曲曲傳之?「可自由」三字,由自己善悲,意其亦爾,恰好呼動下截。本非專詠,卻句句是梅;句句是和詠梅,又全不使故實。詠物至此,乃如十地菩薩,未許聲聞、辟支問徑。
《杜詩鏡銓》
王阮亭云:本非專詠,卻句句是梅,句句是和詠梅,又全不著跡。斯為大家。吳東巖云:用意曲折飛舞,自是生龍活虎,不受排偶拘束,然亦開宋人門庭。
《唐詩鑒賞辭典》
裴迪,關中(今陜西省)人,早年隱居終南山,與王維交誼很深,晚年入蜀作幕僚,與杜甫頻有唱和。蜀州,治所在今四川省崇慶縣。裴迪寄了一首題為「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的詩給杜甫,表示了對杜甫的懷念;杜甫深受感動,便寫詩作答。
「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二句贊美裴迪詠早梅詩:你在蜀州東亭看到梅花凌冬盛開,詩興勃發,寫出了如此動人的詩篇,倒象當年何遜在揚州詠梅那般高雅。何遜是杜甫所服膺的南朝梁代的詩人,杜甫《解悶十二首》之七,有「頗學陰(鏗)何(遜)苦用心」的詩句,這里把裴迪與何遜相比,是表示對裴迪和他來詩的推崇。
「此時對雪遙相憶,送客逢春可自由?」二句上承「動詩興」,說在這樣的時候,單是看到飛雪就會想起故人,思念不已,何況你去東亭送客,更何況又遭遇到那惱人的梅花,要你不想起我,不思念我,那怎么可能?這樣遙領故人對自己的相憶,表達了對故人的深深謝忱和心心相印的情誼。「此時」,即肅宗上元元年末、二年初,正是安史叛軍氣焰囂張、大唐帝國萬方多難之際,裴杜二人又都來蜀中萬里作客,「同是天涯淪落人」,相憶之情,彌足珍重。
「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愁。」早梅開花在歲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歲月無情,老之易至,又能催人加倍思鄉,渴望與親人團聚。大概裴詩有嘆惜不能折梅相贈之意吧,詩人說:幸而你未折梅寄來勾起我歲暮的傷感,要不然,我面對折梅一定會鄉愁撩亂、感慨萬千的。詩人慶幸未蒙以梅相寄,懇切地告訴友人,不要以此而感到不安和抱歉。在我草堂門前的浣花溪上,也有一株梅樹呢。「江邊一樹垂垂發,朝夕催人自白頭。」這一樹梅花啊,目前也在漸漸地開放,好象朝朝暮暮催人老去,催得我早已白發滿頭了。倘蒙您再把那里的梅花寄來,讓它們一起來折磨我,我可怎么承受得了!催人白頭的不是梅,而是愁老去之愁,失意之愁,思鄉之愁,憶友之愁,最重要的當然還是憂國憂民、傷時感世之愁,千愁百感,攢聚一身,此頭安得不白?與梅花梅樹又有什么相干!可憐這「江邊一樹」,也實在晦氣,自家無端挨罵不算,還牽連得百里之外的東亭梅花,也被宣布為不受歡迎者。
本詩通篇都以早梅傷愁立意,前兩聯就著「憶」字感謝故人對自己的思念,后兩聯圍繞「愁」字抒寫詩人自己的情懷,構思重點在于抒情,不在詠物,但此詩歷來被推為詠梅詩的上品,明代王世貞更有「古今詠梅第一」的說法(見仇兆鰲《杜少陵集詳注》卷九引)。原來,詩歌大抵以寫情為第一要義,詠物詩也須物中見情,而且越真摯越深切越好,王世貞立論的出發點,應該也是一個「情」字。這首詩感情深摯,語言淺白,始終出以談話的口吻,推心置腹,蕩氣回腸,「直而實曲,樸而實秀」(清人黃生語),在杜詩七律中,別具一種風格。
(趙慶培)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