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文青年中文

哭劉司戶蕡(唐·李商隱)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哭劉司戶蕡(唐·李商隱)
  押蒸韻  
引用典故:絳灌讒陷 丞相閣 
路有論冤謫,言皆在中興。
空聞遷賈誼,不待相孫弘。
江闊惟回首,天高但撫膺。
去年相送地,春雪滿黃陵。
評注
《后村詩話》
義山善用事,《哭劉蕡》云,「空聞遷賈誼,不待相孫弘。」應制科至謫死,止以十字道盡。
《唐三體詩評》
起句言行道為之傷嗟。第四最為警動。長沙地暖,而方春雨雪,豈非君子道消,陰氣盛長之所致乎?落句深痛去華之冤也。
《玉溪生詩意》
前四言以直諫而遷謫之速,五六哭。結憶往事,字中有淚。
《重訂李義山詩集箋注》
程夢星云:劉蕡應直言極諫對策,指斥宦官。事在太和二年,時文宗初即位,承父兄之弊,恭儉儒雅,政事修飭,當時號為清明,此所以曰「言皆在中興」也。無如一遭遠滴,遂卒貶所,競不及待朝廷之悟而復用。考之于古,漢公孫弘初以賢良對策,亦嘗罪斥,既而再征,則擢用至相。茍蕡不死,未必不然,此所以曰「不待相孫弘」也。
《玉溪生詩說》
后四逆挽作收,絕好結法。「江闊」二句,亦言相送時也。
《五七言今體詩鈔》
義山此等詩殆得少陵之神,不僅形貌。
《律髓輯要》
此章前半從旁面著筆,五六收前二章意,結句倒追,回應第一章起句,益覺黯然神傷,深得老杜用筆之妙。
《唐詩鑒賞辭典》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劉蕡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考試,在策文中痛斥宦官專權,引起強烈反響。考官懾于宦官威勢,不敢錄取。后來令狐楚、牛僧孺均曾表蕡幕府,授秘書郎,以師禮待之。而宦官深恨蕡,誣以罪,貶柳州司戶卒。對劉蕡貶謫而冤死,李商隱是極為悲痛的。
詩的前半寫劉蕡冤謫而死。詩先不寫自己的看法,而是從引述旁人的議論落筆。「言」指劉蕡應賢良方正試所作的策文。行路之人都在議論劉蕡遭貶柳州確是冤屈,都說他在賢良對策中的言論全是為著國家的中興。言「中興」而遭「冤謫」,可見蒙冤之深,難怪路人也在為之不平了。詩人借路人之口談論冤謫,當然比直說更加有力。這不但表現了人們對劉蕡的同情和敬重,也從側面反映了他們對宦官誣陷劉蕡的痛恨,對朝廷軟弱昏庸的譴責。
下面兩句接著引歷史人物,寫詩人對劉蕡之死的痛惜。「遷」在這里是遷升之意。西漢賈誼因遭讒毀,貶為長沙王太傅,后來文帝又把他召回京城,任文帝愛子梁懷王太傅,常向他詢問政事。孫弘,即公孫弘,漢武帝時初為博士,一度免歸,后又舉為賢良文學,受到重用,官至丞相,封平津侯。「不待」即不及待。兩句是說:空自聽說昔年賈誼被召回朝廷,劉蕡卻被遠謫柳州,客死異鄉,不可能象公孫弘那樣再次被舉,受到重用了。此聯用典妥帖,何焯特別稱第四句「最為精切」(《李義山詩集輯評》)。「空聞」、「不待」二語,頓挫有力,透出詩人深感悵惋痛惜之情。
詩人視劉蕡為「師友」,而他竟死于冤屈,怎能不使詩人傷心痛哭。五、六兩句,即扣住題面,寫詩人痛哭情狀。劉蕡最后似死在潯陽(今江西九江)。詩人是在長安作此詩的。遙隔大江,只有頻頻回首南望,望空灑淚;天高難問,沉冤難訴,死不復生,惟有捶胸痛哭。長慟之后,痛定思痛,詩人回想起一年前與劉蕡在黃陵(山名,在今湖南湘陰)相別的最后一面。那時,正當劉蕡冤謫柳州,天空陰暗,春雪凄寒。結尾兩句不但烘托著二人相別時的悲凄心情,且與詩人寫此詩時悲痛欲絕的心境亦融為一體,留下不盡的哀思。紀昀說:「逆挽作收,結法甚好。」(《李義山詩集輯評》)此論極是。
這首詩,整篇都浸透著詩人的淚水,貫穿著一個「哭」字:始則是嗚咽悲泣,隨后是放聲痛哭,繼而是仰天悲號,最后則又變為抽噎飲泣。讀完全詩,仿佛詩人的哭聲還縈繞在我們耳際。寫法上,詩人把敘述、議論、抒情三者結合在一起。前面四句全是敘述、議論,但敘述中含著很強的抒情色彩。后面四句抒情,而結聯于抒情中又含著敘述成分。如果全是敘述和議論,容易干枯乏味;如純用抒情,又與引詩所寫的具體內容不太相合,難于寫出劉蕡的沉冤。此詩將這三者結合起來,使公義私情,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從而增強了詩的感染力。
(王思宇)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