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歌(漢·項羽)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垓下歌(漢·項羽)
〖《漢書》曰:高祖圍項羽垓下。是夜聞漢軍皆楚歌。驚曰:漢已得楚乎。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從之。駿馬名騅。常騎之。乃悲歌慷慨。自為歌曰:〗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①。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①。
評注
《國學網站》:
英雄末路的挽歌。
這是楚霸王項羽在進行必死戰斗的前夕所作的絕命詞。在這首詩中,既洋溢著與倫比的豪氣,又蘊含著滿腔深情;既顯示出罕見的自信,卻又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嘆息。以短短的四句,表現出如此豐富的內容和復雜的感情,真可說是個奇跡。
項羽是在秦末與叔父項梁一起舉兵反秦的。由于其輝煌的戰功、無雙的勇力、杰出的才能,實際上成 為反秦群雄的領袖,在推翻暴秦的統治中起了主要的作用。但在秦亡以后曾經是項羽盟軍的另一支反秦部隊的首領劉邦為了統治全國,與項羽之間又展開了殘酷的戰爭。他以項羽的失敗而告終。作這首詩時,項羽被包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壁縣南沱河北岸),糧盡援絕,他自知敗局已定;作詩之后,他率部突圍,雖曾殺傷敵軍多人,終因兵力單薄,自刎于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 詩歌的第一句,就使讀者看到了一個舉世無匹的英雄形象。在我國古代,「氣」即源于人的先天稟賦,又能賴于后天的培養;人的品德、能力、風度等等均取決于「氣」。所謂「氣蓋世」,是說他在這些方面超過了任何一個人。盡管這是一種其概括的敘述,但「力拔山」三字卻給讀者一種具體、生動的感受,所以在這一句中,通過虛實結合的手法,他把自己叱咤風云的氣概生動地顯現了出來。
然而,在第二、三句里,這位蓋世英雄卻突然變得其蒼白無力。這兩句是說:由于天時不利,他所騎的那匹名馬-騅-不能向前行進了,這使他陷入了失敗的 絕境而無法自拔,只好徒喚「奈何」。在這里值得注意的是:騅的「不逝」為什么會引起那樣嚴重的后果?對此恐怕只能這樣回答:他之得以建立如此偉大的功績,最主要的依靠說是這匹名馬;有了它的配合,他就可以所向無敵。換言之,他幾乎是單人獨騎地打天下的,因此他的最主要的戰友就是騅,至于別人,對他的事業所起的作用實在微乎其微,他們的和中背對他的成敗起不了多少作用,從而他只要注意騅就夠了。這也就意味著:他的強大使得任何人對他的幫助都沒有多大意義,沒有一個人配作他的主要戰友,這是人何等的傲岸,真可謂天地間唯我獨尊!不過,無論他如何英勇無敵,舉世無雙,一旦天時不利,除了滅亡以外,他就沒有別的選擇。在神秘的「天」的面前,人是多么渺小;即使是人中間的最了不起的英雄,也經不起「天」的輕微的一擊。
項羽知道自己的滅亡已經無可避免,他的事業就要煙消云散,但他沒有留戀,沒有悔恨,甚至也沒有嘆息。他所唯一憂慮的,是他所摯愛的、經常陪伴他東征西昆討的一位美人-虞-的前途;毫無疑問,在他死后,虞的命運將會十分悲慘。于是,尖銳的、難以忍受的痛苦深深地嚙著他的心,他無限哀傷地唱出了這首歌的最后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譯成白話,就是:「虞啊,虞啊,我把你怎么辦呢?昆」在這簡短的語句里包含著何等深沉的、刻骨銘心的愛!
是的,相對于永恒的自然界來說,個體的人確實極其脆弱,即使是英雄豪杰,在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里也不過像一朵大的浪花,轉瞬即逝,令人感喟不已。但愛卻是長存的,它一直是人類使自己奮發和純凈的有力精神支柱之一,縱或是殺人不眨眼的魔頭,在愛的面前也不免有匍伏拜倒的一日,使人歡喜贊嘆。《垓下歌》雖然篇幅短小,但卻深刻地表現了人生的這兩個方面。千百年來,它曾經打動過無數讀者的心;其魅力大概就在于此吧!
(章培恒)
以下資料來源未詳:這是楚霸王項羽在進行必死戰斗的前夕所作的絕命詞。在這首詩中,既洋溢著與倫比的豪氣,又蘊含著滿腔深情;既顯示出罕見的自信,卻又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嘆息。以短短的四句,表現出如此豐富的內容和復雜的感情,真可說是個奇跡。
項羽是在秦末與叔父項梁一起舉兵反秦的。由于其輝煌的戰功、無雙的勇力、杰出的才能,實際上成 為反秦群雄的領袖,在推翻暴秦的統治中起了主要的作用。但在秦亡以后曾經是項羽盟軍的另一支反秦部隊的首領劉邦為了統治全國,與項羽之間又展開了殘酷的戰爭。他以項羽的失敗而告終。作這首詩時,項羽被包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壁縣南沱河北岸),糧盡援絕,他自知敗局已定;作詩之后,他率部突圍,雖曾殺傷敵軍多人,終因兵力單薄,自刎于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 詩歌的第一句,就使讀者看到了一個舉世無匹的英雄形象。在我國古代,「氣」即源于人的先天稟賦,又能賴于后天的培養;人的品德、能力、風度等等均取決于「氣」。所謂「氣蓋世」,是說他在這些方面超過了任何一個人。盡管這是一種其概括的敘述,但「力拔山」三字卻給讀者一種具體、生動的感受,所以在這一句中,通過虛實結合的手法,他把自己叱咤風云的氣概生動地顯現了出來。
然而,在第二、三句里,這位蓋世英雄卻突然變得其蒼白無力。這兩句是說:由于天時不利,他所騎的那匹名馬-騅-不能向前行進了,這使他陷入了失敗的 絕境而無法自拔,只好徒喚「奈何」。在這里值得注意的是:騅的「不逝」為什么會引起那樣嚴重的后果?對此恐怕只能這樣回答:他之得以建立如此偉大的功績,最主要的依靠說是這匹名馬;有了它的配合,他就可以所向無敵。換言之,他幾乎是單人獨騎地打天下的,因此他的最主要的戰友就是騅,至于別人,對他的事業所起的作用實在微乎其微,他們的和中背對他的成敗起不了多少作用,從而他只要注意騅就夠了。這也就意味著:他的強大使得任何人對他的幫助都沒有多大意義,沒有一個人配作他的主要戰友,這是人何等的傲岸,真可謂天地間唯我獨尊!不過,無論他如何英勇無敵,舉世無雙,一旦天時不利,除了滅亡以外,他就沒有別的選擇。在神秘的「天」的面前,人是多么渺小;即使是人中間的最了不起的英雄,也經不起「天」的輕微的一擊。
項羽知道自己的滅亡已經無可避免,他的事業就要煙消云散,但他沒有留戀,沒有悔恨,甚至也沒有嘆息。他所唯一憂慮的,是他所摯愛的、經常陪伴他東征西昆討的一位美人-虞-的前途;毫無疑問,在他死后,虞的命運將會十分悲慘。于是,尖銳的、難以忍受的痛苦深深地嚙著他的心,他無限哀傷地唱出了這首歌的最后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譯成白話,就是:「虞啊,虞啊,我把你怎么辦呢?昆」在這簡短的語句里包含著何等深沉的、刻骨銘心的愛!
是的,相對于永恒的自然界來說,個體的人確實極其脆弱,即使是英雄豪杰,在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里也不過像一朵大的浪花,轉瞬即逝,令人感喟不已。但愛卻是長存的,它一直是人類使自己奮發和純凈的有力精神支柱之一,縱或是殺人不眨眼的魔頭,在愛的面前也不免有匍伏拜倒的一日,使人歡喜贊嘆。《垓下歌》雖然篇幅短小,但卻深刻地表現了人生的這兩個方面。千百年來,它曾經打動過無數讀者的心;其魅力大概就在于此吧!
(章培恒)
詩 歌 篇 名 。 項 羽 作 。 宋 郭 茂 倩 《 樂 府 詩 集 》 題 名 為 《 力拔 山 操 》 , 《 文 選 補 遺 》 題 為 《 垓 下 帳 中 歌 》 , 馮 惟 訥 《 古 詩 記 》 題為 《 垓 下 歌 》 。 《 史 記 》 載 西 楚 霸 王 項 羽 被 漢 軍 困 于 垓 下 ( 今 安 徽
靈 壁 南 ) , 兵 少 糧 盡 , 夜 飲 帳 中 , 自 知 敗 局 已 定 , 乃 慷 慨 悲 歌 :「 力 拔 山 兮 氣 蓋 世 , 時 不 利 兮 騅 不 逝 ! 騅 不 逝 兮 可 奈 何 , 虞 兮 虞 兮奈 若 何 ? 」 ( 羽 有 美 人 名 虞 , 駿 馬 名 騅 ) 唱 出 了 氣 蓋 一 世 的 英 雄 之士 窮 途 末 路 的 悲 慨 , 「 慷 慨 激 烈 , 有 千 載 不 平 之 余 憤 」 ( 宋 朱 熹語 ) 。
靈 壁 南 ) , 兵 少 糧 盡 , 夜 飲 帳 中 , 自 知 敗 局 已 定 , 乃 慷 慨 悲 歌 :「 力 拔 山 兮 氣 蓋 世 , 時 不 利 兮 騅 不 逝 ! 騅 不 逝 兮 可 奈 何 , 虞 兮 虞 兮奈 若 何 ? 」 ( 羽 有 美 人 名 虞 , 駿 馬 名 騅 ) 唱 出 了 氣 蓋 一 世 的 英 雄 之士 窮 途 末 路 的 悲 慨 , 「 慷 慨 激 烈 , 有 千 載 不 平 之 余 憤 」 ( 宋 朱 熹語 ) 。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采蓮子(清·毛奇齡)
- 采蓮子(隋末唐初·楊師道)
- 采蓮實催/采蓮令(宋·史浩)
- 采蓮小景(元·宋褧)
- 采蓮延遍/采蓮令 延遍 壽鄉詞(宋·史浩)
- 采蓮歸(宋·李龏)
- 采蓮歸(明·王樵)
- 采蓮徑(元·鄭元祐)
- 采蓮曲一首(明·黃省曾)
- 采蓮曲三首(元·曹文晦)
- 采蓮曲三首(明·何景明)
- 采蓮曲三首(明·常倫)
- 采蓮曲三首(明·黃省曾)
- 采蓮曲二章(明·孫一元)
- 采蓮曲二首為魯子翚作(元·李孝光)
- 采蓮曲二首(南北朝·蕭綱)
- 采蓮曲二首(唐·王昌齡)
- 采蓮曲二首(宋·蕭德藻)
- 采蓮曲二首(當代·盧青山)
- 采蓮曲二首(明·王恭)
- 采蓮曲二首(明·胡奎)
- 采蓮曲二首(明·蔣山卿)
- 采蓮曲二首(明·鄧林)
- 采蓮曲二首(明·顧聞)
- 采蓮曲二首(清末民國初·繆荃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