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文青年中文

堤上行三首(唐·劉禹錫)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堤上行三首(唐·劉禹錫)
  七言絕句 押尤韻  
題注:(一作大堤曲)。(一作李善夷詩)
酒旗相望大堤頭,堤下連檣堤上樓。
日暮行人爭渡急,槳聲幽軋滿中流。
評注
《批點唐詩正聲》
或問盛唐與中唐氣象何以別?曰:孟浩然曰「山寺鳴鐘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劉禹錫曰「日暮行人爭渡急」,如此看便異。
《詩境淺說續編》
《堤上行》與《踏歌討》音節相似,但《踏歌》每言情思,此則寫其景耳。首二句言酒樓臨水,帆影排檣,寫堤上所見。后二句言薄晚渡頭之景。孟浩然《鹿門》詩以「渡頭爭渡啃」五字狀之,此則衍為絕句,賦其景并狀其聲,較「野渡無人舟白橫」句,喧寂迥殊矣。
《唐詩鑒賞辭典》
《堤上行》三首大約寫于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時,即長慶二年(822)到長慶四年。
第一首活象一幅江邊碼頭的寫生畫:堤頭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檣櫓相連。可以想見這個江邊碼頭是個人煙稠密、估客云集的熱鬧所在。前兩句詩為我們展示了江南水鄉風俗畫的完整背景。三、四兩句,描繪近景,增強了畫面感,畫出了一幅生動逼真的江邊晚渡圖。「日暮行人爭渡急」中的「爭」字和「急」字,不僅點出了晚渡的特點,而且把江邊居民忙于渡江的神情和急切的心理以洗煉的語言描繪出來。詩人寫黃昏渡口場面時,還兼用了音響效果,他不寫人聲的嘈雜,只用象聲詞「幽軋」兩字,來突出槳聲,寫出了船只往來之多和船工的緊張勞動,使人如有身臨其境之感。
這首詩將詩情與畫意揉在一起,把詩當作有聲畫來描繪。詩人很善于捕捉生活形象:酒旗、樓臺、檣櫓、爭渡的人群、幽軋的槳聲,動靜相映,氣象氤氳,通過優美的藝術語言把生活詩化了。含思宛轉,樸素優美,而又別具一格。
《堤上行》的第二首重在描寫長江兩岸的風俗人情,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詩寫入夜時堤上見聞。夜色中隔江相望,煙波渺茫。「煙波」二字,把迷蒙的夜色和入夜時的江景寫得很美。在靜態的景色描繪之后,繼而寫出江邊堤上歌聲四起,相和相應,打破了靜夜的沉寂。他們唱的是什么歌呢?詩人用一句詩作了概括:「《桃葉》傳情《竹枝》怨」,都是巴山楚水人民愛唱的民歌。句中的「情」和「怨」,很值得體味,可以想見,這歌聲對遭貶謫、受打擊的詩人來說,自然會牽動自身的「情」與「怨」的,這也是「含思宛轉」之處。詩的結句高妙,有意境。「水流無限月明多」是寫眼前所見之景,切合江邊和夜色。同時也是比喻,以流水和月光的無限來比喻歌中「情」與「怨」的無限。這句詩是以視覺來寫聽覺的,流水與月光,既含飛動之勢,又具明麗之性,這是用眼可以看到的,是視覺的感受;但是優美、動人的歌曲也能給人飛動、流麗的藝術感受,兩者(指視覺與聽覺)能引起「通感」。這種描寫創造了優美的藝術境界,能取得良好的美學效果,手法是高超的。
總之,這兩首詩,形象鮮明,音調婉諧,清新雋永,寫景如畫;有濃厚的鄉土味和濃郁的生活氣息,代表了劉禹錫學習民歌所取得的新成就。
(劉文忠)
   其二(唐·劉禹錫)
  七言絕句 押歌韻
江南江北望煙波,入夜行人相應歌。
桃葉傳情竹枝怨,水流無限月明多。
評注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敬曰:蘇子由晚年多令人學劉禹錫詩,以為用意深遠,有曲折處。余讀其絕句,如「桃葉傳情」二語,何等婉轉含蓄。陸時雍曰:末句剩一「多」字。周珽曰:第三句根次句「相應歌」來,末句應首句,亦承第二句說。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
景象深,意致遠,婉轉流麗,真名作也。落句情語,尤堪叫絕。
《葚原詩說》
劉禹錫「江南江北望煙波,入夜行人相應歌。桃葉傳情竹枝怨,水流無限月明多」,一呼四應,二呼三應,此錯應法。
   其三(唐·劉禹錫)
  七言絕句 押灰韻
春堤繚繞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開。
日晚上樓招估客,軻峨大艑落帆來。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