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文青年中文

奉和春日幸望春宮應制(唐·蘇颋)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奉和春日幸望春宮應制(唐·蘇颋)
  七言律詩 押先韻  
東望望春春可憐,更逢晴日柳含煙。
宮中下見南山盡,城上平臨北斗懸。
細草遍承回輦處,輕花微落奉觴前
宸游對此歡無極,鳥哢聲聲入管弦
評注
《升庵詩話》
唐自貞觀至景龍,詩人之作,盡是應制。命題既同,體制復一,其綺繪有馀,而微乏韻度。獨蘇颋「東望望春春可憐」一篇,迥出群英矣。
《唐詩廣選》
應制諸篇當以此為第一,吾喜其不涉應制中綺麗語。蔣仲舒曰:三四「下」、「盡」、「平」、「懸」四字,遂盡高峻,不見形跡。五六「偏」、「故」二字有情。
《唐詩選》
玉遮曰:詩莊麗兼有韻致。
《批選唐詩》
情境聲華俱佳。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敬曰:初唐聲律雄渾厚麗,此如芙蓉赤精,發鍔光瑩。應制諸篇,當以此為第一。
《唐詩評選》
每得佳題,極難承受,步步拶出,步步生色,真擒生手也。
《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
七字中凡下二「望」字、二「春」字,此比沈《龍池》,卻是又一樣疊字法,想來唐人每欲以此為能也。「更逢晴日」四字妙。亦只是尋常欣快,寫來卻異樣踴躍。
《增訂唐詩摘鈔》
唐人近體,雖變古詩,其法與古文暗合。蓋秦漢以前之文,大率字句簡奧,蓄意有馀;后人文字多用虛字語助,襯貼易曉,往往一覽而盡,所以不能復傳。唐人創為近體詩,矩度所限,詞不赴意,不得不生錯綜、套搭、倒裝、縮脈諸法并復字,本意始明。
《唐七律選》
張南士云:三四寫地高,惟章八元《登慈恩浮屠》詩「卻怪鳥飛平地上,自驚人語半天中」差足比擬,然尚有雅俗之辨。若其后句云:「絕頂初攀似出籠」,則直貧相矣。時世之升降如此。
《唐詩成法》
次聯典切。八能脫套。中四所謂「景疊者意必別」。
《唐詩別裁》
「宮中下見南山盡,城上平臨北斗懸」,寫高峻意,語特渾成。
《唐詩箋注》
首句以「望春」著筆,起得飄逸。次言大地春色宜人。三四寫望春宮之高。五六仍舊春日點綴,「偏」字,「故」字尖新。結收到「宸游」,末又補寫景色,蕩漾有情,此亦畫家皴染法也。
《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
「東望望春」開口幾嫌起直,妙在接出「春可憐」三字,遂生無限情趣。「更逢晴日」一接又妙。
《而庵說唐詩》
七言律,初唐最稱工麗,余于許公此作,贊嘆不絕,不以其詞之工麗,而以其用意之細也。
《唐詩觀瀾集》
「東望望春春可憐」,無端起,巧妙雄逸。「宮中下見南山盡,城上平臨北斗懸」,「盡」字、「懸」字點化得妙。結句俊。
《昭昧詹言》
起實破「望春」名義與事,奇。三、四實寫望春之景,奇警切實。五、六帶說「幸」字。收頌美,歸愚所謂有頌無規也。
《唐詩鑒賞辭典》
這是一首奉和應制詩,是臣下奉命應和皇帝陛下首唱之作。這類詩的思想內容大抵是歌功頌德,粉飾太平,幾無可取。但是要寫得冠冕華貴,雍容典麗,得體而不作寒乞相,縝密而有詩趣,卻也不大容易。
原唱題曰「春日幸望春宮」。皇帝駕臨其處叫作「幸」。「望春宮」是唐代京城長安郊外的行宮,有南、北兩處,此指南望春宮,在東郊萬年縣(今陜西長安東),南對終南山。這詩便是歌詠皇帝春游望春宮,頌圣德,美升平。它緊扣主題,構思精巧,堂皇得體,頗費工夫,也見出詩人的才能技巧。
首聯點出「春日幸望春宮」。「望望」、「春春」,不連而疊,音節響亮。「東望望春」,既說「向東眺望望春宮」,又謂「向東眺望,望見春光」,一詞兼語,語意雙關。而春光可愛,打動圣上游興,接著便說更逢天氣晴朗,春色含情,恰好出游,如合圣意。這一開頭,點題破題,便顯出詩人的才思和技巧。
次聯寫望春宮所見。從望春宮南望,終南山盡在眼前;而回望長安城,皇都與北斗相應展現。這似乎在寫即日實景,很有氣派。但造意鑄詞中,有實有虛,巧用典故,旨在祝頌,卻顯而不露。「南山」、「北斗」,詞意雙關。「南山」用《詩經·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原意即謂祝禱國家「基業長久,且又堅固,不騫虧,不崩壞。」此寫終南山,兼用《天保》語意,以寓祝禱。「北斗」用《三輔黃圖》所載,漢長安城,「南為南斗形,北為北斗形」,故有「斗城」之稱。長安北城即皇城,故「北斗」實則皇帝所居紫禁城。「晴日」是看不見北斗星的。此言「北斗懸」,是實指皇城,虛擬天象,意在歌頌,而運詞巧妙。
三聯寫望春宮中飲宴歌舞,承恩祝酒。詩人隨從皇帝入宮飲宴,觀賞歌舞,自須感恩戴德,獻杯祝頌。倘使直白寫出,便有寒乞氣。因此詩人巧妙地就「望春」做文章,用花草作比喻,既切題,又得體。「回輦處」即謂進望春宮,「奉觴前」是說飲宴和祝酒。「細草」顯然自比,見得清微;「飛花」則喻歌姬舞女,顯出花容嬌姿;而「偏承」點出「獨蒙恩遇」之意,「故落」點明「故意求寵」之態。細草以清德獨承,飛花恃美色故落,臣、姬有別,德、色殊遇,以見自重,以頌圣明。其取喻用詞,各有分寸,生動妥貼,不乞不諛,而又渲染出一派君臣歡宴的游春氣氛。所以末聯便以明確的歌頌結束。「宸游」即謂天游,指皇帝此次春游。君臣同樂,圣心歡喜無比,人間萬物歡唱,天下歌舞升平。
這是一首盛世的歌功頌德之作,多少見出一些開明政治的氣氛,情調比較自然歡暢,語言典麗而明快。雖然浮華夸張的粉飾不多,但思想內容也實無可取。并且由于是奉和應制之作,拘于君臣名分,終究不免感恩承歡,因此詩人的才能技巧,主要用于追求藝術形式的精美得當,實質上這是一首精巧的形式主義作品。不過,唐詩有此一種,不妨一讀,以賞奇,以廣見。
(倪其心)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