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州八詠樓(宋·李清照)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婺州八詠樓(宋·李清照)
七言絕句 押尤韻
七言絕句 押尤韻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后人愁。
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①。
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①。
評注
紹興四年(1134年)九月,李清照避難金華,投奔當時在婺州任太守的趙明誠之妹婿李擢,卜居酒坊巷陳氏第。在金華期間,李清照還曾作《武陵春》詞,感嘆輾轉漂泊、無家可歸的悲慘身世,表達對國破家亡和嫠婦生活的愁苦。又作《題八詠樓》詩,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難守,其「江山留與后人愁」之句,堪稱千古絕唱。
此樓系南朝齊隆昌元年(494),東陽郡太守、著名史學家和文學家沈約建造。峻工后沈約曾多次登樓賦詩,寫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其中有一首《登元暢樓》云:「危峰帶北阜,高頂出南岑。中有凌風謝,回望川之陰。岸險每增減,湍平互淺深。水流本三派,臺高乃四臨。上有離群客,客有慕歸心。落暉映長浦,煥景燭中潯。云生嶺作黑,日下溪半陰。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并在此基礎上又增寫了八首詩歌,稱為《八詠》詩,是當時文壇上的長篇杰作,傳為絕唱,故從唐代起,遂以詩名改元暢樓為八詠樓。北宋至道年間定今名。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擴建,將沈約的八詠詩勒于石碑。元皇慶年間(1312一1313)樓毀于火,碑亦不存。明洪武五年(1372)重造寶婪觀,八詠樓廢址建玉皇閣,后玉皇閣毀。萬歷年間(1573一1620)重建八詠樓。現存八詠樓為清嘉慶年間(1796一1820)重建,1984年大修。
此樓系南朝齊隆昌元年(494),東陽郡太守、著名史學家和文學家沈約建造。峻工后沈約曾多次登樓賦詩,寫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其中有一首《登元暢樓》云:「危峰帶北阜,高頂出南岑。中有凌風謝,回望川之陰。岸險每增減,湍平互淺深。水流本三派,臺高乃四臨。上有離群客,客有慕歸心。落暉映長浦,煥景燭中潯。云生嶺作黑,日下溪半陰。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并在此基礎上又增寫了八首詩歌,稱為《八詠》詩,是當時文壇上的長篇杰作,傳為絕唱,故從唐代起,遂以詩名改元暢樓為八詠樓。北宋至道年間定今名。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擴建,將沈約的八詠詩勒于石碑。元皇慶年間(1312一1313)樓毀于火,碑亦不存。明洪武五年(1372)重造寶婪觀,八詠樓廢址建玉皇閣,后玉皇閣毀。萬歷年間(1573一1620)重建八詠樓。現存八詠樓為清嘉慶年間(1796一1820)重建,1984年大修。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和陶與殷晉安別韻送陳順之赴官(宋·吳芾)
- 和陶與殷晉安別(宋·蘇軾)
- 和陶丙辰歲八月中于下噀田舍穫(宋·吳芾)
- 和陶東方有一士(宋·蘇軾)
- 和陶九日閒居(宋·蘇泂)
- 和陶 九日閒居(明·陳獻章)
- 和陶九日閑居,并引(宋·蘇軾)
- 和陶乞食詩贈乞食諸君(清·潘檉章)
- 和陶乞食(宋·蘇軾)
- 和陶乞食(宋末元初·戴表元)
- 和陶乞食(清末近現代初·鄭孝胥)
- 和陶使都經錢溪(宋·蘇軾)
- 和陶停云四章懷吳中友人(明·陳履)
- 和陶停云四首,并引(宋·蘇軾)
- 和陶停云贈芋巖五十初度四首(明末清初·王夫之)
- 和陶停云(宋·吳芾)
- 和陶公感秋次前韻(明·張天賦)
- 和陶勸農六首,并引(宋·蘇軾)
- 和陶勸農韻勉吾鄉之學者(宋·吳芾)
- 和陶十一首 九日閒居(明·林光)
- 和陶君錐庵重九惠章韻(清·陳式金)
- 和陶命子韻示津調官(宋·吳芾)
- 和陶和劉柴桑(宋·蘇軾)
- 和陶和胡西曹示顧賊曹(宋·蘇軾)
- 和陶詠三良(宋·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