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淮浦憶司空文明(唐·李端)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宿淮浦憶司空文明(唐·李端)
七言律詩 押尤韻
七言律詩 押尤韻
愁心一倍長離憂,夜思千重戀舊游。
秦地故人成遠夢,楚天涼雨在孤舟。
諸溪近海潮皆應,獨樹邊淮葉盡流。
別恨轉①深何處寫,前程唯有一登樓。
秦地故人成遠夢,楚天涼雨在孤舟。
諸溪近海潮皆應,獨樹邊淮葉盡流。
別恨轉①深何處寫,前程唯有一登樓。
評注
《批選唐詩》:
意淺情深。
《匯編唐詩十集》:吳逸一云:情致委曲,音律清婉。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離思凄清,結似淺。
《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長」字去聲,即「長物」之長字,言一倍是自己愁心,又長一倍,是朋友離憂也。「夜思」七字,獨承「離憂」,言翻來復去,更睡不得,即更放不得也。「秦地」十四字,再承「夜思」,言才睡得,叩又夢,才夢得,即又覺,迷迷離離,恰似家中握手,淅淅瀝瀝,早是船背雨聲也,真寫盡「予重」二字矣。
《五朝詩善鳴集》:「諸溪近海」一句,寫了多少境界,小家不能。
《刪訂唐詩解》:登樓止是想望故人,不言作賦。
《唐詩貫珠》:賦、比、興皆具,非止于呆賦景也。所以下言因此別恨轉深,前程唯有登樓望遠。聊慰懷思耳。「轉」字不可忽。
《近體秋陽》:如走窮崖,砉逢異境,迥絕,快絕。
《唐詩別裁》:如仲宣作《登樓賦》(末句下)。
《大歷詩略》:起聯先寫別恨,承接處倒出故人,轉入宿淮浦,用筆之妙,兼篇法也。五、六造句新挺,篇中倚此作骨。
《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如此四句一氣呵成,五、六遂趁勢縱筆。
《唐詩箋要》:第四句縹緲已臻絕頂,第五句卻又接得奇橫;若「獨樹邊淮」,便扭捏無味矣。
《昭昧詹言》:起二句破題,意平平。三、四敘題面,周旋圓足。五、六寫淮浦,卓然名句。收敷衍平竭。
《詩式》:正己后移疾江南,以不得志而客此地。故發句上句曰「愁心一倍」,一此對己言;曰「長離憂」,卻屬自己一面,亦對人言,皆從不得志來。下句曰「夜思千重」,寫愁之日長,故思亦無窮,夜思并切題中「宿」字;曰「戀舊游」,言戀舊游之友,亦夜思中一事,非單為舊游也。兩句已定題位,是對起格。頷聯上句言秦地皆朝貴所聚,凡此類故人,跡已遠矣,徒成一夢,此所以獨憶文明也,此句承「離憂」。下句言楚大涼雨之候,而在孤舟獨宿,易于懷人,此所以憶文明也,此句承「夜思千重」。頸聯寫淮浦:上句言淮浦近海,潮水一至,諸溪皆應。下句言獨樹在淮浦邊,林葉下時,隨水流盡。此句并有所托,直謂孤身飄泊,何以異此,正己暗中自況,且起落句;故落句上句言因此故憶文明,而別恨轉深。然愁心如此,何處可寫,正言難寫也。下句言此去前程,倘逢有樓必登,惟學王粲之懷舊作賦乎?此句并抒旅思,不徒憶友矣。上句「何處」二字,叫起下句「惟有」二字。[品]清遠。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送沈商卿知府入覲二首(宋·袁說友)
- 送沈善昌朝(宋·趙蕃)
- 送沈嘉則游廣陵(明·趙今燕)
- 送沈處士赴蘇州李中丞招以詩贈行(唐·杜牧)
- 送沈復吾署教泰州(明·孫繼皋)
- 送沈大華下第還(明·陸深)
- 送沈大行使山西有事于藩府(明·湛若水)
- 送沈天錫赴始興司戶(宋·趙湘)
- 送沈太博倅滑臺(宋·蘇頌)
- 送沈太參仲威(明·曹義)
- 送沈太史典試貴州事竣還都(明末清初·陳恭尹)
- 送沈太史君典請告還宣州(明·歐大任)
- 送沈太守之云南(明·李昌祺)
- 送沈太守常之建水州(明·鐘芳)
- 送沈夷齋(明·王立道)
- 送沈子健之馀杭薄(明·朱多炡)
- 送沈子公副使之貴州(明·顧清)
- 送沈子大赴江西(明末清初·張大受)
- 送沈子壽(宋·吳芾)
- 送沈子封太史入都兼問伯福近狀(清·吳保初)
- 送沈子歸江東(唐·王維)
- 送沈存西歸浙(明·釋今無)
- 送沈孝廉試禮闈(明·孫繼皋)
- 送沈孝廉讀書天屏山(元末明初·張羽)
- 送沈學士守毗陵(宋·蘇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