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 草(宋·高觀國)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少年游 草(宋·高觀國)
春風吹碧,春云映綠,曉夢入芳茵。
軟襯飛花,遠連流水,一望隔香塵。
萋萋多少江南恨,翻憶翠羅裙。
冷落閑門,凄迷古道,煙雨正愁人。
軟襯飛花,遠連流水,一望隔香塵。
萋萋多少江南恨,翻憶翠羅裙。
冷落閑門,凄迷古道,煙雨正愁人。
評注
在南宋詩詞圈子里,吟物之風十分盛行。但平庸草草之作,屢見不鮮,不足為怪。作者的這首吟草詞卻不沾不滯,以意貫串全詞。通過寫草色來抒發自己的離愁別恨。這首詞的上半闋繪出了一幅純凈明麗的陽春煙景:春風吹綠了芊芊的芳草,在飄動的白云映襯下顯得那樣蔥翠可愛。蒙茸的草地伴隨著流水伸向天際,花瓣輕輕地灑落在草上。這是多么迷人的芳景!可是,讀者是否注意到「曉夢入芳裀」這句的含意呢?「芳裀」,芳草有如厚厚的裀褥。關鍵是「 曉夢」二字,原來這令人神往的如屏芳景,只是一場春夢中的幻境而已。大地山河,一經點破,并化煙云。用筆之虛幻,莫測端倪。「香塵」一句,補足夢境。「香塵」者,女子的芳蹤也。劉長卿《陪辛大夫西亭觀妓詩》:「任他行雨去,歸路裛香塵 」,與此詞意境相似。可是美人的蹤跡被無邊的芳草隔斷了。即使追尋到夢里也并不圓滿,也只是一個凄迷的短夢而已。
下片轉寫實境,寫醒后的情懷。用「萋萋」一句換頭,仍是從草字生發 。「 萋萋 」,芳草美盛之貌。「芳草萋萋鸚鵡洲」(崔顥《黃鶴樓》)即是此意。那么鮮美的芳草與江南的恨思有什么關系呢?這里似有事而無典,就是說寫自己經歷過的事,以抒發他對遠隔香塵的伊人的思念。「 翻憶」句重筆渲染。用「羅裙」形容芳草,始于白居易的「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杭州春望》);牛希濟的「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生查子》),則以芳草擬羅裙。此詞在「翠羅裙」上綴以「翻憶」二字,感情上又多了一個曲折。翻者,反也 。本想眺望一下,略舒郁悒,沒想到反而勾起了對綠色羅裙——這最具有女性特征的服飾的思念來。這一縷癡情真是不好收拾。「冷落」三句,以排體出之 。句句切草 、切情,化工之筆。「冷落閑門 」,見出庭院之孤寂,而「庭草無人隨意綠」之神理,即隱含其中。「凄迷古道」,流露出望遠之悲心。「 遠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為其所本。「凄迷」二字,將心緒之凄黯與望眼之迷蒙兩重意象融會一起,并與前片之「望隔香塵」暗相挽合。以迷迷糊糊之睡眼,逐古道之輕塵,真令人難以為懷。然而作者述情之筆愈出愈精,最后又推出了「煙雨正愁人」之句,把這種悵惘的心境渲染到了十分。「煙雨」,在詞人的筆下與草色結緣甚深。林和靖詠草詞「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 ?余花落處,滿地和煙雨。」(《點絳唇》)賀方回《青玉案》:「若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便是顯例。此詞以「煙雨」結筆,將草色、離情與迷濛的雨色化為一片,情景相伴,凄然無盡。況蕙風所謂「取神題外,設境意中」者,約略近之。
詠吟春草是一個古代文人津津樂道的永恒題目,名篇佳作,數不勝數。有評論家說,在高手如林的名人隊伍里,高觀國用他那巧妙的藝術構思和秀美婉約的風格另起爐灶,獨成一家。
下片轉寫實境,寫醒后的情懷。用「萋萋」一句換頭,仍是從草字生發 。「 萋萋 」,芳草美盛之貌。「芳草萋萋鸚鵡洲」(崔顥《黃鶴樓》)即是此意。那么鮮美的芳草與江南的恨思有什么關系呢?這里似有事而無典,就是說寫自己經歷過的事,以抒發他對遠隔香塵的伊人的思念。「 翻憶」句重筆渲染。用「羅裙」形容芳草,始于白居易的「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杭州春望》);牛希濟的「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生查子》),則以芳草擬羅裙。此詞在「翠羅裙」上綴以「翻憶」二字,感情上又多了一個曲折。翻者,反也 。本想眺望一下,略舒郁悒,沒想到反而勾起了對綠色羅裙——這最具有女性特征的服飾的思念來。這一縷癡情真是不好收拾。「冷落」三句,以排體出之 。句句切草 、切情,化工之筆。「冷落閑門 」,見出庭院之孤寂,而「庭草無人隨意綠」之神理,即隱含其中。「凄迷古道」,流露出望遠之悲心。「 遠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為其所本。「凄迷」二字,將心緒之凄黯與望眼之迷蒙兩重意象融會一起,并與前片之「望隔香塵」暗相挽合。以迷迷糊糊之睡眼,逐古道之輕塵,真令人難以為懷。然而作者述情之筆愈出愈精,最后又推出了「煙雨正愁人」之句,把這種悵惘的心境渲染到了十分。「煙雨」,在詞人的筆下與草色結緣甚深。林和靖詠草詞「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 ?余花落處,滿地和煙雨。」(《點絳唇》)賀方回《青玉案》:「若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便是顯例。此詞以「煙雨」結筆,將草色、離情與迷濛的雨色化為一片,情景相伴,凄然無盡。況蕙風所謂「取神題外,設境意中」者,約略近之。
詠吟春草是一個古代文人津津樂道的永恒題目,名篇佳作,數不勝數。有評論家說,在高手如林的名人隊伍里,高觀國用他那巧妙的藝術構思和秀美婉約的風格另起爐灶,獨成一家。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讀林醇中書(宋·鄒浩)
- 讀林霽山集(清·黃紹弟)
- 讀枚公《憶和平日報》棖觸前塵情難自已次韻(近現代·黃假我)
- 讀果庵傳(明·林光)
- 讀樞密張公梅雪二詩公諱叔夜(宋·周紫芝)
- 讀樞筦集答寄蔡侍郎子本(明·王世貞)
- 讀某人江行詩軸(宋·虞儔)
- 讀某憫婦吊集(明·徐渭)
- 讀柳亞子詩有感(當代·陳振家)
- 讀柳子厚榕葉滿庭詩適閑云持螢火見示因贈(清·李憲皓)
- 讀柳子厚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之句(宋·鄭剛中)
- 讀柳子厚集(宋·秦綱)
- 讀柳拱之員外嚴宗哲主事楊應寧舍人倡和長句(明·李東陽)
- 讀柳詩(金·周昂)
- 讀柴伯廉悔初廬詩稿(近現代·徐兆瑋)
- 讀柴望小傳(明·解縉)
- 讀柴桑集(宋·余觀復)
- 讀桂文襄公志銘有感聯句(明·霍韜)
- 讀桃源記(清·章甫)
- 讀桃花源記(當代·金鑒才)
- 讀桓伊傳(宋·宋祁)
- 讀梁公實詩有感(明·王世貞)
- 讀梁史(清末民國初·陳肇興)
- 讀梁子嘉大令日本紀游詩卷,賦此寄之(清末民國初·林朝崧)
- 讀梁成楠釣龍臺古風即用原韻賦七律呈政(清·趙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