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唐·王勃)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山中(唐·王勃)
五言絕句 押微韻
五言絕句 押微韻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評注
《增訂評注唐詩正聲》:
顧云:「況屬」字有情。
《唐詩箋注》:上二句悲路遠,下二句傷時晚,分兩層寫,更覺縈紆。
《網師園唐詩箋》:末二句,邈然。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寄興高遠,情景俱足。
《全唐詩佳句賞析》:①滯:留滯。 ②念將歸:有歸鄉之愿,但不能成行。 ③況屬:何況是。 ④高風:秋風,指高風送秋的季節。
這是寫旅愁歸思的一首五言絕句,大約作于王勃被貶斥后在巴蜀作客時,客中逢秋,因見萬木凋零,因起思家之念——長江滾滾東去,而自己卻留滯在這里不能歸家,身在萬里之外,雖有歸家的愿望,但是不能成行;何況現正逢高風送秋的季節,黃葉紛飛,萬木凋零,更增加了思鄉的愁緒。詩中情景互為作用,彼此滲透,將久客異鄉之悲,思歸之情,與眼前所見之典型環境融合為一。寥寥二十字,將江山寥廓,風木蕭瑟,蒼茫悠遠,氣象雄奇盡情道出。末句以景結情,向來稱妙。
《唐詩鑒賞辭典》:這是寫旅愁歸思的一首五言絕句,大約作于王勃被貶斥后在巴蜀作客時,客中逢秋,因見萬木凋零,因起思家之念——長江滾滾東去,而自己卻留滯在這里不能歸家,身在萬里之外,雖有歸家的愿望,但是不能成行;何況現正逢高風送秋的季節,黃葉紛飛,萬木凋零,更增加了思鄉的愁緒。詩中情景互為作用,彼此滲透,將久客異鄉之悲,思歸之情,與眼前所見之典型環境融合為一。寥寥二十字,將江山寥廓,風木蕭瑟,蒼茫悠遠,氣象雄奇盡情道出。末句以景結情,向來稱妙。
這是一首抒寫旅愁歸思的詩,大概作于王勃被廢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間。
詩的前半首是一聯對句。詩人以「萬里」對「長江」,是從地理概念上寫遠在異鄉、歸路迢迢的處境;以「將歸」對「已滯」,是從時間概念上寫客旅久滯、思歸未歸的狀況。兩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則是用來點出因上述境況而產生的感慨和意愿。詩的后半首,即景點染,用眼前「高風晚」、「黃葉飛」的深秋景色,進一步烘托出這個「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長江悲已滯」,在字面上也許應解釋為因長期滯留在長江邊而悲嘆。可以參證的有他的《羈游餞別》詩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別人四首》之四中的「霧色籠江際」、「何為久留滯」諸句。但如果與下面「萬里」句合看,可能詩人還想到長江萬里、路途遙遠而引起羈旅之悲。這首詩的題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詩人在山上望到長江而起興,是以日夜滾滾東流的江水來對照自己長期滯留的旅況而產生悲思。與這句詩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詩中的「大江東流去,游子日月長」,以及謝朓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這里,「長江」與「已滯」以及「大江」與「游子」、「客心」的關系,詩人自己可以有各種聯想,也任讀者作各種聯想。在一定范圍內,理解可以因人而異,即所謂「詩無達詁」。
次句「萬里念將歸」,似出自宋玉《九辯》「登山臨水兮送將歸」句,而《九辯》的「送將歸」,至少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為送別將歸之人;一為送別將盡之歲。至于這句詩里的「將歸」,如果從前面提到的《羈游餞別》、《別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別的詩看,可以采前一解釋;如果從本詩后半首的內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釋。但聯系本句中的「念」字,則以解釋為思歸之念較好,也就是說,這句的「將歸」和上句的「已滯」一樣,都指望遠懷鄉之人,即詩人自己。但另有一說,把上句的「已滯」看作在異鄉的客子之「悲」,把這句的「將歸」看作萬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這又是一個「詩無達詁」的例子。
三四兩句「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寫詩人在山中望見的實景,也含有從《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遙落而變衰」兩句化出的意境。就整首詩來說,這兩句所寫之景是對一二兩句所寫之情起襯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這里,秋風蕭瑟、黃葉飄零的景象,既用來襯映旅思鄉愁,也可以說是用來比擬詩人的蕭瑟心境、飄零旅況。當然,這個比擬是若即若離的。同時,把「山山黃葉飛」這樣一個純景色描寫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寫法上又是以景結情。南宋沈義父在《樂府指迷》中說:「結句須要放開,含有余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這首詩的結句就有宕出遠神、耐人尋味之妙。
詩歌在藝術上常常是抒情與寫景兩相結合、交織成篇的。明代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說:「作詩本乎情、景。……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這首詩,前半抒情,后半寫景。但詩人在山中、江邊望見的高風送秋、黃葉紛飛之景,正是產生久客之悲、思歸之念的觸媒;而他登山臨水之際又不能不是以我觀物,執筆運思之時也不能不是緣情寫景,因此,后半首所寫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懷之情為胚胎。詩中的情與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滲透、融合為一的。前半首的久客思歸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點染而加濃了它的悲愴色彩;后半首的風吹葉落之景,也因旅思鄉情的注入而加強了它的感染力量。
王勃還有一首《羈春》詩:「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歸。還傷北園里,重見落花飛。」詩的韻腳與這首《山中》詩完全相同,抒寫的也是羈旅之思,只是一首寫于暮春,一首寫于晚秋,季節不同,用來襯托情意的景物就有「落花飛」與「黃葉飛」之異。兩詩參讀,有助于進一步了解詩人的感情并領會詩筆的運用和變化。
(陳邦炎)
詩的前半首是一聯對句。詩人以「萬里」對「長江」,是從地理概念上寫遠在異鄉、歸路迢迢的處境;以「將歸」對「已滯」,是從時間概念上寫客旅久滯、思歸未歸的狀況。兩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則是用來點出因上述境況而產生的感慨和意愿。詩的后半首,即景點染,用眼前「高風晚」、「黃葉飛」的深秋景色,進一步烘托出這個「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長江悲已滯」,在字面上也許應解釋為因長期滯留在長江邊而悲嘆。可以參證的有他的《羈游餞別》詩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別人四首》之四中的「霧色籠江際」、「何為久留滯」諸句。但如果與下面「萬里」句合看,可能詩人還想到長江萬里、路途遙遠而引起羈旅之悲。這首詩的題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詩人在山上望到長江而起興,是以日夜滾滾東流的江水來對照自己長期滯留的旅況而產生悲思。與這句詩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詩中的「大江東流去,游子日月長」,以及謝朓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這里,「長江」與「已滯」以及「大江」與「游子」、「客心」的關系,詩人自己可以有各種聯想,也任讀者作各種聯想。在一定范圍內,理解可以因人而異,即所謂「詩無達詁」。
次句「萬里念將歸」,似出自宋玉《九辯》「登山臨水兮送將歸」句,而《九辯》的「送將歸」,至少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為送別將歸之人;一為送別將盡之歲。至于這句詩里的「將歸」,如果從前面提到的《羈游餞別》、《別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別的詩看,可以采前一解釋;如果從本詩后半首的內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釋。但聯系本句中的「念」字,則以解釋為思歸之念較好,也就是說,這句的「將歸」和上句的「已滯」一樣,都指望遠懷鄉之人,即詩人自己。但另有一說,把上句的「已滯」看作在異鄉的客子之「悲」,把這句的「將歸」看作萬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這又是一個「詩無達詁」的例子。
三四兩句「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寫詩人在山中望見的實景,也含有從《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遙落而變衰」兩句化出的意境。就整首詩來說,這兩句所寫之景是對一二兩句所寫之情起襯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這里,秋風蕭瑟、黃葉飄零的景象,既用來襯映旅思鄉愁,也可以說是用來比擬詩人的蕭瑟心境、飄零旅況。當然,這個比擬是若即若離的。同時,把「山山黃葉飛」這樣一個純景色描寫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寫法上又是以景結情。南宋沈義父在《樂府指迷》中說:「結句須要放開,含有余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這首詩的結句就有宕出遠神、耐人尋味之妙。
詩歌在藝術上常常是抒情與寫景兩相結合、交織成篇的。明代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說:「作詩本乎情、景。……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這首詩,前半抒情,后半寫景。但詩人在山中、江邊望見的高風送秋、黃葉紛飛之景,正是產生久客之悲、思歸之念的觸媒;而他登山臨水之際又不能不是以我觀物,執筆運思之時也不能不是緣情寫景,因此,后半首所寫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懷之情為胚胎。詩中的情與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滲透、融合為一的。前半首的久客思歸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點染而加濃了它的悲愴色彩;后半首的風吹葉落之景,也因旅思鄉情的注入而加強了它的感染力量。
王勃還有一首《羈春》詩:「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歸。還傷北園里,重見落花飛。」詩的韻腳與這首《山中》詩完全相同,抒寫的也是羈旅之思,只是一首寫于暮春,一首寫于晚秋,季節不同,用來襯托情意的景物就有「落花飛」與「黃葉飛」之異。兩詩參讀,有助于進一步了解詩人的感情并領會詩筆的運用和變化。
(陳邦炎)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小重山 宮詞(清·陳世祥)
- 小重山 寄劉叔通先生序云:小重山一闋,傳(宋·趙蕃)
- 小重山 寄翁少君(清·鐘蘊)
- 小重山 寄訊戲和友沂(清·曹爾堪)
- 小重山 寄鄭云娘(宋·張生2)
- 小重山 寒食(清·梁清標)
- 小重山 己未六月十四日老香堂前月臺玩月(宋·吳潛)
- 小重山 徐鐸狀元(宋·張先)
- 小重山 得程民部詩卻寄(明·釋今釋)
- 小重山 得衡叔黔中來書,卻寄(近現代·龍榆生)
- 小重山 惜別(宋·何大圭)
- 小重山 戊申中秋作(清末民國初·朱祖謀)
- 小重山 成都上元席上用權帥許覺民韻(宋·王之望)
- 小重山 效慶湖集(清末近現代初·周岸登)
- 小重山 數椽甫葺,知府載酒寵臨,輒次日近(宋·李壁)
- 小重山 無題(清·王士祿)
- 小重山 映山紅(明·高濂)
- 小重山 春夜(清·曹慎儀)
- 小重山 春情(清·董俞)
- 小重山 春愁(宋·吳淑姬)
- 小重山 春晴(近現代·姚鹓雛)
- 小重山 曉起(明·葉小鸞)
- 小重山 曉過山塘(清·薛瓊)
- 小重山 晚過黃渡(清末民國初·朱祖謀)
- 小重山 暮春(清·嚴曾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