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唐·王維)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山居秋暝(唐·王維)
五言律詩 押尤韻
五言律詩 押尤韻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評注
《王孟詩評》:
總無可點,自是好。
《增訂評注唐詩正聲》:郭云:色韻清絕。
《唐詩歸》:譚云:說偈(「明月」二句下)。鐘云:「竹暄」、「蓮動」細極!靜極!
《唐詩解》:雅淡中有致趣。結用楚辭化。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珽曰:月從松間照來,泉由石上流出,極清極淡,所謂洞口胡麻,非復俗指可染者。「浣女」、「漁舟」,秋晚情景;「歸」字、「下」字,句眼大妙;而「喧」、「動」二字屬之「竹」、「蓮」,更奇入神。
《唐詩評選》:凡使皆新,此右丞之似儲者。頷聯同用,力求切押。
《唐詩矩》:尾聯見意格。右丞本從工麗入,晚歲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此非復食煙火人能道者。今人不察其漸老漸熟乃造平淡之故,一落筆便想作此等語,以為吾以王、孟為宗,其流弊可勝道哉!
《歷代詩法》:天光工影,無復人工。
《唐賢三昧集箋注》:寫景太多,非其至者。顧云:翻案「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句,謂豈必春草思歸。「隨意」字著「秋」,「留」字著「山居」,澹適。
《說詩晬語》:中二聯不宜純乎寫景。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景象雖工,詎為模楷?
《繭齋詩談》:「空山」兩句,起法高潔,帶得通篇俱好。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陳德公曰:三四極直置,而清寒欲溢,遂使起二句頓增生致,不見為率。五六加婉琢矣。評:三四佳在景耳,景佳則語雖率直,不傷于淺。然人人有此景。人人不能言之,以是知修辭之不可廢也。梅坤承曰:語語作致,三四是其自然本色。
《唐賢清雅集》:語氣若不經意,看其結體下字何等老潔,切勿順口讀過。
《唐詩合選詳解》:王翼云曰:前是寫山居秋瞑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見。
《唐宋詩舉要》:隨意揮寫,得大自在。
《唐詩鑒賞辭典》:這首山水名篇,于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詩中明明寫有浣女漁舟,詩人怎下筆說是「空山」呢?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啊!又由于這里人跡罕到,「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點出此處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洌,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多么幽清明凈的自然美啊!王維的《濟上四賢詠》曾經稱贊兩位賢隱士的高尚情操,謂其「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詩人自己也是這種心志高潔的人,他曾說:「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嶇見王侯。」(《獻始興公》)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嗎?這兩句寫景如畫,隨意揮灑,毫不著力。象這樣又動人又自然的寫景,達到了藝術上爐火純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學到。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里傳來了一陣陣的歌聲笑語,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們洗罷衣服笑逐著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一群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這兩句寫得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
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頷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凈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這首詩一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范水,對景物作細致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傅如一)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詩中明明寫有浣女漁舟,詩人怎下筆說是「空山」呢?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啊!又由于這里人跡罕到,「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點出此處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洌,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多么幽清明凈的自然美啊!王維的《濟上四賢詠》曾經稱贊兩位賢隱士的高尚情操,謂其「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詩人自己也是這種心志高潔的人,他曾說:「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嶇見王侯。」(《獻始興公》)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嗎?這兩句寫景如畫,隨意揮灑,毫不著力。象這樣又動人又自然的寫景,達到了藝術上爐火純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學到。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里傳來了一陣陣的歌聲笑語,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們洗罷衣服笑逐著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一群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這兩句寫得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
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頷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凈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這首詩一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范水,對景物作細致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傅如一)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和毅甫惠茶相別(宋·呂陶)
- 和毋仲山雨后(宋·蘇過)
- 和母同州丁巳吟(宋·呂大防)
- 和母太夫人八十壽歌(明·李夢陽)
- 和母寶劍篇贈兄(清·殳默)
- 和母寄父(清·殳默)
- 和母燕子樓詩(明·張引元)
- 和母燕子樓詩(明·張引慶)
- 和毓將軍遣感詩韻(清·善耆)
- 和毓庭秋日聽雨憶鏡園之作步元韻速之(明·鄧云霄)
- 和比玉賦游魚啖花影(明·程嘉燧)
- 和畢員外雪中見寄(唐·許渾)
- 和畢續成二首(清·金朝覲)
- 和毗陵傅知錄送其侄得雋廣童科(宋·王邁)
- 和毗陵尉曹昭用見寄(唐·李中)
- 和毛東塘(明·黃衷)
- 和毛中書勸農韻三首(宋·袁甫)
- 和毛君州宅八詠 鳳凰山(宋·蘇轍)
- 和毛君新葺囷庵船齋(宋·蘇轍)
- 和毛國鎮白云莊五詠 掬泉軒(宋·蘇轍)
- 和毛學士舍人早春(唐·貫休)
- 和毛宣尉蓬萊閣韻(宋末元初·黃庚)
- 和毛教授破屋之作(明·祁順)
- 和毛明府中庵見贈(明·成鷲)
- 和毛正仲(宋·彭汝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