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七言絕句 押尤韻
七言絕句 押尤韻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評注
《唐詩品匯》:
劉須溪云:含情凄婉,有《竹枝》縹渺之音。
《批點唐詩正聲》:且不問太白如何,只此詩誰復能知?
《唐詩廣選》:如此等神韻,豈他人所能效顰(首二句下)?
《藝苑卮言》:此是太白佳境,然二十八字中,有峨嵋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使后人為之,不勝痕跡矣。益見此老爐錘之妙。
《藝圃擷馀》:談藝者有謂七律一句中不可入兩故事,一篇中不可重犯故事,此病犯者固多、拈出亦見精嚴。吾以為皆非妙悟也。作詩到精神傳處,隨分自佳,下得不覺痕跡,縱使一句兩入,兩句重犯,亦自無傷。如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然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
《唐詩解》:「君」者,指月而言。清溪、三峽之見,天狹如線,即半輪亦不復可睹矣。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思入清空,響流虛遠,靈機逸韻,相湊而來。每一歌之,令人忘睡。金獻之云:王右丞《早朝》詩五用衣服字,李供奉《峨眉山月歌》五用地名字,古今膾炙。然右丞用之八句中,終覺重復!供奉只用四句,而天巧渾成,毫無痕跡,故是千秋絕調。
《唐風定》:此種神化處,所謂太白不知其所以然。
《唐詩摘鈔》:語含比興。「君」字指月而言,喻讒邪之蔽明也。七律有「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之句,參看便明。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蜂腰鶴膝,雙聲疊韻,沈休文三尺法也。古今犯者不少,寧盡汰之耶?
《唐宋詩醇》:但覺其工,然妙處不傳,
《唐詩箋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發清溪,及向三峽,忽又不見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詩自神韻清絕。
《詩法易簡錄》:此就月寫出蜀中山峽之險峻也。在峨眉山下,猶見半輪月色,照入江中。自清溪入三峽,山勢愈高,江水愈狹,兩岸皆峭壁層巒,插天萬仞,仰眺碧落,僅馀一線,并此半輪之月亦不可見,此所以不能不思也。「君」字,指月也。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王元美曰:「此是太白佳境,益見此老爐錘之妙。」此詩定從隨手寫出,一經爐錘,定遜此神妙自然。
《甌北詩話》:李太白「峨眉山月半輪秋」云云,四句中用五地名,毫不見堆垛之跡,此則浩氣噴薄,如神龍行空,不可捉摸,非后人所能模仿也。
《唐詩鑒賞辭典》:這首詩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
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了遠游的時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韻關系倒置句末。秋高氣爽,月色特明(「秋月揚明輝」)。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入妙。月只「半輪」,使人聯想到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在峨眉山的東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縣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成連動式謂語,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定位觀水中月影,任憑江水怎樣流,月影卻是不動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謂空靈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進入岷江,向三峽駛去。「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青年,乍離鄉土,對故國故人不免戀戀不舍。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明月畢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峽,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除「峨眉山月」而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由它引發的意蘊相當豐富: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詠月處,皆抒發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來,短小的絕句在表現時空變化上頗受限制,因此一般寫法是不同時超越時空,而此詩所表現的時間與空間跨度真到了馳騁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見,共十二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王麟洲語),其原因在于:詩境中無處不滲透著詩人江行體驗和思友之情,無處不貫串著山月這一具有象征意義的藝術形象,這就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一起來。其次,地名的處理也富于變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虛用;「發清溪」、「向三峽」、「下渝州」則是實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讀起來也就覺不著痕跡,妙入化工。
(周嘯天)
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了遠游的時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韻關系倒置句末。秋高氣爽,月色特明(「秋月揚明輝」)。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入妙。月只「半輪」,使人聯想到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在峨眉山的東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縣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成連動式謂語,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定位觀水中月影,任憑江水怎樣流,月影卻是不動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謂空靈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進入岷江,向三峽駛去。「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青年,乍離鄉土,對故國故人不免戀戀不舍。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明月畢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峽,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除「峨眉山月」而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由它引發的意蘊相當豐富: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詠月處,皆抒發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來,短小的絕句在表現時空變化上頗受限制,因此一般寫法是不同時超越時空,而此詩所表現的時間與空間跨度真到了馳騁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見,共十二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王麟洲語),其原因在于:詩境中無處不滲透著詩人江行體驗和思友之情,無處不貫串著山月這一具有象征意義的藝術形象,這就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一起來。其次,地名的處理也富于變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虛用;「發清溪」、「向三峽」、「下渝州」則是實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讀起來也就覺不著痕跡,妙入化工。
(周嘯天)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贈嶺西愈憲孫使君(明末清初·屈大均)
- 贈岳仁叔(宋·胡仲弓)
- 贈岳松澗(元末明初·倪瓚)
- 贈岳相師(宋·真德秀)
- 贈嶧山不食翁(明·李時行)
- 贈峽山清倫師(宋·釋簡長)
- 贈峽山胡半村(宋·顧逢)
- 贈峽川僧(明·胡奎)
- 贈峽川僧(明·胡奎)
- 贈峽川醫士郜員(明·胡奎)
- 贈峽江王巡檢(元末明初·郭鈺)
- 贈峨嵋山彈琴李處士(唐·韋莊)
- 贈崆峒天水公(宋·張方平)
- 贈崇一內弟(明·符錫)
- 贈崇仁吳幼清逃儒入老三首(宋·蕭立之)
- 贈崇先寺長老(宋·張镃)
- 贈崇安于茂宰(明·吳與弼)
- 贈崇安劉相士(宋·劉克莊)
- 贈崇安吳醫德安(宋·劉克莊)
- 贈崇壽寺僧善修(宋·周必大)
- 贈崇教寺顏上人(宋·洪適)
- 贈崔九載華(唐·劉長卿)
- 贈崔二安平公樂世詞(唐·張說)
- 贈崔伏二郎詩(魏晉·傅咸)
- 贈崔伯易(宋·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