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上貽歌者(唐·鄭谷)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席上貽歌者(唐·鄭谷)
七言絕句 押虞韻
七言絕句 押虞韻
花月樓臺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壺。
座中亦有①江南客,莫向春風②唱鷓鴣。
座中亦有①江南客,莫向春風②唱鷓鴣。
評注
《唐詩絕句類選》:
宋人有詩云:「莫向沙邊弄明月,夜深無數采珠人。」與此詩俱以顧忌相戒。
《石洲詩話》:鄭都官以《鷓鴣》詩得名,今即指「暖戲煙蕪」云云之七律也。此詩殊非高作,何以得名于時?鄭又有《貽歌者》云:「坐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風唱鷓鴣。」此雖淺,然較彼詠《鷓鴣》之七律卻勝。
《養一齋詩話》:(鄭谷)「揚子江頭」一絕,今古流誦。然「花月樓臺近九衢……莫向春風唱鷓鴣。」何不以此「鵡鴣」得名?
《詩境淺說》:李白越中詩:「宮女如花滿春殿,至今唯有鷓鴣飛。」鄭谷贈歌者詩:「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風唱鷓鴣。」因其凄音動人,故懷古思鄉,易生惆悵也。
《詩境淺說續編》:聲音之道,最易感人。昔人詩若「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橫笛偏吹行路難,一時回首月中看」等句,孤客殊鄉,每易生感,此詩亦然。聽歌縱酒,本以排遣客愁;丁寧歌者,勿唱《鷓鴣》江南之曲,動我鄉思,正見其鄉心之探切也。
《唐詩鑒賞辭典》:古代宴席上,往往要備樂,用歌唱或演奏來勸酒、助興。這首詩從題目看,當是詩人在一次宴席上贈給演唱者的。第一聯「花月樓臺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壺」。九衢,是指都市中四通八達的街道。從下面兩句看,這一都市當在北方,有人以為即指唐代京城長安。清歌,清脆悅耳的歌聲(亦可指沒有伴奏的獨唱)。倒,斟酒。金壺,精致名貴的酒器。這兩句詩,采用了由遠而近、由外及內、步步引入的手法。請看:天空,一輪明月;地上,萬家燈火;街市上行人車馬來來往往。展現的是一幅繁華都會的景象。接著便是一座高樓的外景,明月的清輝照著高樓,照著它周圍盛開的鮮花。畫外音,是聲聲動人心弦的歌聲。再接下去就是:酒樓上,燈紅酒綠,年輕的歌女在演唱;一曲之后,便是一番斟酒、敬酒、舉杯、言笑……這兩句把時間、地點、環境、宴席、歌者、聽者,乃至歌助酒興的歡悅氣氛都表現出來了。寫得詞簡意豐,有虛有實,既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又給人以想象的余地。
不過,更精彩的還在詩的第二聯。歌,愈聽愈動情;酒,愈飲愈有興。結果,歌聲更比酒「醉」人。所以三、四兩句不言酒而單寫歌。而且妙在詩人不是對歌者或歌聲進行描繪,也不是直接抒發對歌聲有怎樣的感受,而是說:「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風唱鷓鴣」。鷓鴣,是指當時流行的《鷓鴣曲》。據說鷓鴣鷓鴣有「飛必南翥」的特性,其鳴聲象是「行不得也哥哥」。《鷓鴣曲》就「效鷓鴣之聲」的,曲調哀婉清怨。為這個曲子所寫的詞,也大多抒發相思別恨的。詩人為什么未聽《鷓鴣》情已怯了呢?這頗使人尋味。盡管詩人在開頭二句極力描繪了春風夜月、花前酒樓的京國之春,從后二句中自稱「江南客」,就可以見出詩人的思鄉之心,早已被歌聲撩動了。如果這位歌者再唱出他久已熟悉的那首「佳人才唱翠眉低」的《鷓鴣曲》,那就難免「游子乍聞征袖濕」,終至不能自已了。因而詩人鄭重其事地向歌者請求莫唱《鷓鴣》了。這充分顯示了歌聲具有使人回腸蕩氣的魅力。詩人把此詩贈給歌者,實際上是意味著聽者(詩人)乃是歌者的知音,表現了詩人在向歌者的演唱藝術獻上一顆敬佩之心;而其中又深深地透露出詩人客居異鄉的羈旅之情。當然,他也希望歌者能成為這「心聲」的知音。這就使歌者──聽者、聽者──歌者在感情上得到了交流和融合,取得了深沉感人的藝術效果。
(趙其鈞)
不過,更精彩的還在詩的第二聯。歌,愈聽愈動情;酒,愈飲愈有興。結果,歌聲更比酒「醉」人。所以三、四兩句不言酒而單寫歌。而且妙在詩人不是對歌者或歌聲進行描繪,也不是直接抒發對歌聲有怎樣的感受,而是說:「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風唱鷓鴣」。鷓鴣,是指當時流行的《鷓鴣曲》。據說鷓鴣鷓鴣有「飛必南翥」的特性,其鳴聲象是「行不得也哥哥」。《鷓鴣曲》就「效鷓鴣之聲」的,曲調哀婉清怨。為這個曲子所寫的詞,也大多抒發相思別恨的。詩人為什么未聽《鷓鴣》情已怯了呢?這頗使人尋味。盡管詩人在開頭二句極力描繪了春風夜月、花前酒樓的京國之春,從后二句中自稱「江南客」,就可以見出詩人的思鄉之心,早已被歌聲撩動了。如果這位歌者再唱出他久已熟悉的那首「佳人才唱翠眉低」的《鷓鴣曲》,那就難免「游子乍聞征袖濕」,終至不能自已了。因而詩人鄭重其事地向歌者請求莫唱《鷓鴣》了。這充分顯示了歌聲具有使人回腸蕩氣的魅力。詩人把此詩贈給歌者,實際上是意味著聽者(詩人)乃是歌者的知音,表現了詩人在向歌者的演唱藝術獻上一顆敬佩之心;而其中又深深地透露出詩人客居異鄉的羈旅之情。當然,他也希望歌者能成為這「心聲」的知音。這就使歌者──聽者、聽者──歌者在感情上得到了交流和融合,取得了深沉感人的藝術效果。
(趙其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