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揚州(唐·徐凝)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憶揚州(唐·徐凝)
七言絕句 押尤韻
七言絕句 押尤韻
引用典故:桃葉 蕭娘
蕭娘臉下難勝淚,桃葉眉頭①易得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評注
《容齋隨筆》:
唐世鹽鐵轉運使在揚州,盡斡利權,判官多至數十人,商賈如織,故諺稱:「揚一益二」,謂天下之盛,揚為一而蜀次之也。杜牧之有「春風十里珠簾」之句……徐凝詩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其盛可知矣。
《唐詩箋注》:極言揚州之淫侈,令人留戀,語自奇辟。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月明無賴,自是佳句,與揚州尤切。
《石園詩話》:洪容齋以為諸如《辭韓侍郎》、《相思林》、《憶揚州》亦皆有情致。
《唐詩鑒賞辭典》:說是憶「揚州」,實際上是一首懷人的作品,所以詩人并不著力描寫這座「綠揚城郭」的宜人風物,而是以離恨千端的綿綿情懷,追憶當日的別情。不寫自己的殷切懷念,而寫遠人的別時音容,以往日遠人之情重,襯出今日自己情懷之不堪,是深一層寫法。
前兩句,所謂「相見時難別亦難」,極寫當日別離景象,蕭娘、桃葉均代指所思;愁眉、淚眼似是重復,而以一「難」一「易」出之,便不覺其煩,反而有反復留連、無限縈懷之感。當日的愁眉,當日的淚眼,以及當日的慘痛心情,都作成今日無窮的思念。于此思念殷切之際,唯覺一片惆悵,無可訴說之人,于是,抬頭而見月,但此月偏偏又是當時揚州照人離別之月,更加助愁添恨。雖然時光沖淡了當日的凄苦,卻割不斷纏綿的思念。這種掙不斷、解不開的心緒,本與明月無關,奈它曾照離人淚眼,似是有情,而今宵偏照愁人又似無動于衷,卻又可憎。于深夜抬頭望月時,本欲解脫此一段愁思,卻想不到月光又來纏人,故曰「明月無賴」。
古人律絕的結尾處,有時用一種叫做「一筆蕩開」的方法,往往會產生一種「寄意無窮」的效果。這首詩所不同的,是它不在第四句用,而在第三句時即已「蕩開」。曰愁眉,曰淚眼,雖作者余情未盡,而他事已不必增添,于是忽然攬入一輪明月,以寫無可奈何之態,可謂詩思險譎。這兩句看似將全詩截為兩段,實則欲斷不斷,題中用「憶」字,將全詩連貫起來,依然是「剪不斷,理還亂」的「別是一般滋味」。
張泌的《寄人詩》:「別夢依稀到謝家,小廊回合曲欄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與《憶揚州》幾乎寫同一內容。而在寫法上,卻是春蘭秋菊,各占一時之選。張詩的謝家、曲欄,同于徐詩的愁眉、淚眼,意指所思之人。后兩句,也同樣以夜月寄懷。一個說春月多情,一個說明月無賴。雖語言各異而詩意相同。
無賴二字,本有褒貶兩義,這里因明月惱人,有抱怨意。但后世因驚賞這對揚州明月的新奇形象,就離開了作者原意,把它截下來只作為描寫揚州夜月的傳神警句來欣賞,這時的無賴二字又成為愛極的昵稱了。這也是形象有時會大于作者構思的一例。
本來月光普照,遍及人寰,并不偏寵揚州。而揚州的魅力,也非僅在月色。詩為傳神,有時似乎違反常理,卻能深入事理骨髓。三分、無賴的奇幻設想,也有它的淵源與影響。三分明月,使人想起謝靈運的名言。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此后宋人蘇軾的《水龍吟·和章質夫楊花》:「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也并不遜色。這些數目字,都是不可以常理論的,而它的藝術效果卻是驚人的。以徐凝此詩而論,后世讀者讀此詩后,對揚州的向往如醉如癡,致使「二分明月」成為揚州的代稱。至如「月色無賴」,后世如王安石「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桿」中的「春色惱人」即與之同一機杼。
《憶揚州》是一首懷人詩,但標題卻不明題懷人,而偏曰懷地。這是因為詩人把揚州明月寫到了入神的地步,并用「無賴」之「明月」,把揚州裝點出無限風姿,與《憶揚州》的標題吻合無間,因而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向往揚州的美好。這也許是作者有意的安排,無論如何,這種大膽的藝術構思所產生的效果,是不能不使人為之驚嘆的。
(孫藝秋)
前兩句,所謂「相見時難別亦難」,極寫當日別離景象,蕭娘、桃葉均代指所思;愁眉、淚眼似是重復,而以一「難」一「易」出之,便不覺其煩,反而有反復留連、無限縈懷之感。當日的愁眉,當日的淚眼,以及當日的慘痛心情,都作成今日無窮的思念。于此思念殷切之際,唯覺一片惆悵,無可訴說之人,于是,抬頭而見月,但此月偏偏又是當時揚州照人離別之月,更加助愁添恨。雖然時光沖淡了當日的凄苦,卻割不斷纏綿的思念。這種掙不斷、解不開的心緒,本與明月無關,奈它曾照離人淚眼,似是有情,而今宵偏照愁人又似無動于衷,卻又可憎。于深夜抬頭望月時,本欲解脫此一段愁思,卻想不到月光又來纏人,故曰「明月無賴」。
古人律絕的結尾處,有時用一種叫做「一筆蕩開」的方法,往往會產生一種「寄意無窮」的效果。這首詩所不同的,是它不在第四句用,而在第三句時即已「蕩開」。曰愁眉,曰淚眼,雖作者余情未盡,而他事已不必增添,于是忽然攬入一輪明月,以寫無可奈何之態,可謂詩思險譎。這兩句看似將全詩截為兩段,實則欲斷不斷,題中用「憶」字,將全詩連貫起來,依然是「剪不斷,理還亂」的「別是一般滋味」。
張泌的《寄人詩》:「別夢依稀到謝家,小廊回合曲欄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與《憶揚州》幾乎寫同一內容。而在寫法上,卻是春蘭秋菊,各占一時之選。張詩的謝家、曲欄,同于徐詩的愁眉、淚眼,意指所思之人。后兩句,也同樣以夜月寄懷。一個說春月多情,一個說明月無賴。雖語言各異而詩意相同。
無賴二字,本有褒貶兩義,這里因明月惱人,有抱怨意。但后世因驚賞這對揚州明月的新奇形象,就離開了作者原意,把它截下來只作為描寫揚州夜月的傳神警句來欣賞,這時的無賴二字又成為愛極的昵稱了。這也是形象有時會大于作者構思的一例。
本來月光普照,遍及人寰,并不偏寵揚州。而揚州的魅力,也非僅在月色。詩為傳神,有時似乎違反常理,卻能深入事理骨髓。三分、無賴的奇幻設想,也有它的淵源與影響。三分明月,使人想起謝靈運的名言。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此后宋人蘇軾的《水龍吟·和章質夫楊花》:「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也并不遜色。這些數目字,都是不可以常理論的,而它的藝術效果卻是驚人的。以徐凝此詩而論,后世讀者讀此詩后,對揚州的向往如醉如癡,致使「二分明月」成為揚州的代稱。至如「月色無賴」,后世如王安石「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桿」中的「春色惱人」即與之同一機杼。
《憶揚州》是一首懷人詩,但標題卻不明題懷人,而偏曰懷地。這是因為詩人把揚州明月寫到了入神的地步,并用「無賴」之「明月」,把揚州裝點出無限風姿,與《憶揚州》的標題吻合無間,因而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向往揚州的美好。這也許是作者有意的安排,無論如何,這種大膽的藝術構思所產生的效果,是不能不使人為之驚嘆的。
(孫藝秋)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登明遠樓和羅侍御(明·黃衷)
- 登明遠樓(清·張鵬翮)
- 登易氏山后小亭(明·劉崧)
- 登星子周瑜點將臺(當代·熊盛元)
- 登春臺貽錢別駕(明·嚴嵩)
- 登春陌(宋·張镃)
- 登昭山(清·李子榮)
- 登昭州城樓即事(明末清初·吳光)
- 登昭福寺樓(唐末宋初·李九齡)
- 登昭陽拱極臺(清·超源)
- 登晉陽閣(金·趙秉文)
- 登曬蓑臺(宋·程以南)
- 登曬蓑臺(宋·韓淲)
- 登普寧寺歲寒庵面江山之勝令人欲賦而長老因(宋·毛滂)
- 登普濟寺慈氏閣(宋·鄧深)
- 登普濟橋(近現代·周云閣)
- 登普滿塔(宋·趙孟堅)
- 登普照山有懷宛陵陳丈侍郎二首(宋·周孚)
- 登普賢閣觀桄榔樹留小詩(宋·梅摯)
- 登景云寺閣(唐·張元宗)
- 登景山尋蕭齋翁不遇次蕭翁韻(民國末當代初·吳未淳)
- 登景山落霞亭二首(明·宗臣)
- 登景州塔隋開皇中故跡也(明·紀坤)
- 登景州塔(清·王如玉)
- 登景州塔(清·馬宗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