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文青年中文

念奴嬌 其三(宋·葉夢得)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念奴嬌 其三(宋·葉夢得)  
云峰橫起,障吳關三面,真成尤物。
倒卷回潮目盡處,秋水黏天無壁。
綠鬢人歸,如今雖在,空有千莖雪。
追尋如夢,漫馀詩句猶杰。
聞道尊酒登臨,孫郎終古恨,長歌時發。
萬里云屯瓜步晚,落日旌旗明滅。
鼓吹風高,畫船遙想,一笑吞窮發。
當時曾照,更誰重問山月。
評注
這首詞是作者兼知建康府(今南京)時,登鎮江北固山有感而作 。此詞步蘇軾名作《 念奴嬌·赤壁懷》古詞原作之韻,在構思和謀篇上與東坡之詞有頗多類似。
詞的上片是借景抒懷。起句「 云峰橫起」,奇峰突起 ,氣勢不凡。下句「障吳關三面」,是寫云峰分布情景:云霧繚繞的山峰象屏障一樣把古吳國所屬地區遮去了三面 。三面,是指東、西、南三面。吳關,泛指吳國轄境,此處指今江蘇沿江一帶。接下去「真成尤物 」,是作者對云峰的贊嘆。尤物,原意指尤異的人物,一般是指女性,這里借指云峰的奇特可愛。
緊接以下兩句寫從江干極目望去,回潮倒卷之處,水天渾然一體,無邊際可尋。這句是用韓愈《祭河南張員外文 》「洞庭汗漫,粘天無壁」的下一句,很切合詞意,押「壁」字韻,可謂天衣無縫。一個「秋」字點出時令 。下面五句由寫景轉入抒情。前面說過,作者曾兩次出知建康府,第一次到建康時不過五十歲多一點,還不算老,「綠鬢人歸」,回去時頭發還是青的;可是這次重返故地,已是過了花甲的人了,人雖還活著,但已是滿頭白發,回想當年情景,有如大夢一場 ,只有詩情未減,下筆仍象往日那樣雄渾奔放。
作者在這里雖然感到年歲日增,精力已不如前,但并無傷感情緒,還以「詩句猶杰」自豪,胸襟是很開朗的。
詞的下片 ,則是作者看了眼前景物,思潮起伏,興起了一系列的感慨。首先他想到東漢末年崛起江東的孫策,也常攜酒登臨此山游宴,時而引吭高歌。當時孫策正值英年,手握雄兵,有澄清天下之志。可惜他壯志未酬就短命死了 ,飲恨千秋。「萬里」以下五句,應是作者興盡下山,回到自己座船以后的思想活動。他向西望去,萬里濃云綿亙,此時北岸臨江的瓜步一帶,夕陽正照著軍營中的旌旗或明或暗,鼓角聲隨著秋風飄來,詞人不禁想到:淮水以北地區已被金兵占領,南宋政權岌岌可危,收復失地渺不可期。安得有一天王師北定中原 ,大軍直入金人腹地 ,以實現舉國父老的愿望 。「窮發」一詞出自《莊子·逍遙游》,指最遙遠的北方,詞里是指金人的后方,「吞窮發」也就是岳飛所說的「直搗黃龍府」之意。這幾句表達了作者的愛國思想。結尾兩句,寫月亮從東山升起了,就是這個月亮,曾照遍古往今來的人,其中既有孫策,也有率軍南下進駐瓜步的北魏太武帝,當年的情景,月亮通通可以作證。這些歷史事件,可是有誰去問過它呢 !「更誰重問山月」這一結句,既有景又有情,讓人回味無窮。
宋人王灼認為葉夢得詞「 學東坡······得六七」(《 碧雞漫志》);清人馮煦也認為他的詞「挹蘇氏之余波」(《宋六十一家詞選例言》)。這樣的評價較為中肯 。這首詞雖似東坡詞之神俊 ,但行文有致虛實相生 ,情調健康且氣致生動自然 ,自有一些可嘉許之處。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