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宋·吳淵)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念奴嬌(宋·吳淵)
我來牛渚,聊登眺、客里襟懷如豁。
誰著危亭當此處,占斷古今愁絕。
江勢鯨奔,山形虎踞,天險非人設。
向來舟艦,曾掃百萬胡羯。
追念照水然犀,男兒當似此,英雄豪杰。
歲月匆匆留不住,鬢已星星堪鑷。
云暗江天,煙昏淮地,是斷魂時節。
欄干捶碎,酒狂忠憤俱發。
誰著危亭當此處,占斷古今愁絕。
江勢鯨奔,山形虎踞,天險非人設。
向來舟艦,曾掃百萬胡羯。
追念照水然犀,男兒當似此,英雄豪杰。
歲月匆匆留不住,鬢已星星堪鑷。
云暗江天,煙昏淮地,是斷魂時節。
欄干捶碎,酒狂忠憤俱發。
評注
這是一首抒發愛國之情的詞篇。
登高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常見主題,登高遠眺可使人,胸懷豁然開朗。如果所登之處是歷史上著名的古跡,所生感慨就更為深廣。本詞即是。在著名的爭戰之地牛渚山,作者登臨山頂高高的然犀亭,縱覽長江天險,不禁心胸霍然敞開。一個「豁」字,極形象地展示了作者目游萬里,神馳今古,內心開朗暢快的情狀,直貫以下七句。牛渚山在今安徽當涂縣西北,下臨長江,其山腳突入江中處,名采石磯,為長江最狹長之處,形勢險要,自古為南北戰爭必爭之地。據其意記載,后漢孫策渡江攻劉繇,晉王渾取吳,梁候景渡江入建康,隋濟江破陳,宋曹彬渡江取南唐,都是從牛渚山采石磯處攻進的。作者登臨懷古,往事千端,紛紛涌上心頭,不禁問道:是誰在此山頂高處蓋了然犀亭,獨自占有這一古往今來使人慷慨愁絕之地!實際上,作者的真正用意并不是要追尋「著危亭」的是誰,而是要以此向人們提問 :「占斷」這一古今愁絕之地、主宰祖國山川絕勝的人究竟是誰。是誰?詞中沒有回答,但下面「曾掃百萬胡羯」、「英雄豪杰」卻是巧妙的不答之答。「江勢鯨奔 」形容江面有如巨鯨奔騰 。采石磯一帶江面狹窄 ,長江順勢而下,水勢洶涌湍急,有「 一風微吹萬舟阻 」之說,足見這一帶風浪之險惡,以「鯨奔」設喻,極貼切。
「山形虎踞」,形容山勢雄偉險要。以上「江勢」三句謂江山形勝乃是天然險峻,非人力所為。「 向來舟艦,曾掃百萬胡羯 。」作者登臨牛渚危亭,面對山川險要的形勢,歷史上在此地發生的戰事一一涌上心頭,但最念念不忘的也許就是「 采石磯大捷」。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 ),宋虞允文在采石磯與金主完顏亮率領的四十萬大軍進行殊死戰斗,大獲全勝。完顏亮后被部將所殺。這一戰極大增強了南宋軍民的信心,并成為文人念念不忘的快事。作者親臨此處,遙想當年激戰的壯烈場面,怎能不生成滿腔英雄豪情!
由登眺危亭——然犀亭,也令人憶起歷史上有名的燃犀照水故事。傳說點燃犀牛角可以洞見怪物。據《晉書·溫嶠傳》載:「 至牛渚磯,水深不可測,世云其下多怪物,嶠遂毀犀角而照之。須臾,見水族覆火,奇形異狀,或乘馬車著赤衣者 。」后來燃犀往往用以形容洞察奸邪。溫嶠初在北方為劉琨謀主,抵抗劉聰、石勒;南下,又與瘐亮等籌劃攻滅王敦,討伐蘇峻、祖約叛亂。所以作者將他看作抵御外患、平定內亂的英雄豪杰。「 追念」三句是說男兒應當象溫嶠那樣有眼光、有謀略的英雄豪杰。可是歲月無情,壯志未酬,自己已經兩鬢斑白,難以有所作為了。所以岳飛不禁忠告世人:「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但主觀上有立切之志,客觀環境卻不允許,所以仍不免老大無成,壯志難酬。更為可嘆的是,現實中又缺乏溫嶠式的英雄來抗擊外患,革新內政。「云暗江天,煙昏淮地,是斷魂時節 。」三句是景語更是情語,喻指邊境形勢險惡與國家政局衰敗,兼以表達作者對深重國難的隱憂之情。報國無門 ,滿腔憂憤無處發泄,借灑澆愁不能自已,最后凝鑄成一個將欄干捶碎、忠憤發狂的愛國者形象。結韻具有一股撼人心魄的力量。
詞作者是南宋一位頗有材略的人,《 宋史》本傳說他「才具優長,而嚴酷累之 」。他曾官至兵部尚書、參知政事,在任鎮江知府、江西安撫使等地官方時,賑濟流民,重視戰備,他在詞中抒發的忠憤之情,乃是南宋壯志難酬的有識之士蓄之已久的愛國激情。
這首詞激昂悲憤 。上片寫登眺牛渚危亭 ,覽景動情,因景抒懷,撫念昔日抗金的英雄業績,壯懷激烈。下片換頭仍從登眺著筆,由然犀觸景生情,激發英雄豪志,繼而嘆惜流年,英雄失志,將一腔忠憤化為詩酒怒狂,酣暢淋漓地表達了南宋一代愛國志士共有的「報國欲死無戰場」(《陸游《隴頭水》詩句》的英雄憾恨。
全詞描寫的是古戰場牛渚山的險景,抒發的是作者的一腔愛國豪情,由景及情,情景交融,十分自然。另外所用兩個典故「掃百萬胡羯」和「照水然犀」也是了無痕跡,與全詞之情景融為一體。詞中流露出的深沉的歷史感和現實感,以及豪邁悲壯的鮮明風格極具感染力。
登高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常見主題,登高遠眺可使人,胸懷豁然開朗。如果所登之處是歷史上著名的古跡,所生感慨就更為深廣。本詞即是。在著名的爭戰之地牛渚山,作者登臨山頂高高的然犀亭,縱覽長江天險,不禁心胸霍然敞開。一個「豁」字,極形象地展示了作者目游萬里,神馳今古,內心開朗暢快的情狀,直貫以下七句。牛渚山在今安徽當涂縣西北,下臨長江,其山腳突入江中處,名采石磯,為長江最狹長之處,形勢險要,自古為南北戰爭必爭之地。據其意記載,后漢孫策渡江攻劉繇,晉王渾取吳,梁候景渡江入建康,隋濟江破陳,宋曹彬渡江取南唐,都是從牛渚山采石磯處攻進的。作者登臨懷古,往事千端,紛紛涌上心頭,不禁問道:是誰在此山頂高處蓋了然犀亭,獨自占有這一古往今來使人慷慨愁絕之地!實際上,作者的真正用意并不是要追尋「著危亭」的是誰,而是要以此向人們提問 :「占斷」這一古今愁絕之地、主宰祖國山川絕勝的人究竟是誰。是誰?詞中沒有回答,但下面「曾掃百萬胡羯」、「英雄豪杰」卻是巧妙的不答之答。「江勢鯨奔 」形容江面有如巨鯨奔騰 。采石磯一帶江面狹窄 ,長江順勢而下,水勢洶涌湍急,有「 一風微吹萬舟阻 」之說,足見這一帶風浪之險惡,以「鯨奔」設喻,極貼切。
「山形虎踞」,形容山勢雄偉險要。以上「江勢」三句謂江山形勝乃是天然險峻,非人力所為。「 向來舟艦,曾掃百萬胡羯 。」作者登臨牛渚危亭,面對山川險要的形勢,歷史上在此地發生的戰事一一涌上心頭,但最念念不忘的也許就是「 采石磯大捷」。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 ),宋虞允文在采石磯與金主完顏亮率領的四十萬大軍進行殊死戰斗,大獲全勝。完顏亮后被部將所殺。這一戰極大增強了南宋軍民的信心,并成為文人念念不忘的快事。作者親臨此處,遙想當年激戰的壯烈場面,怎能不生成滿腔英雄豪情!
由登眺危亭——然犀亭,也令人憶起歷史上有名的燃犀照水故事。傳說點燃犀牛角可以洞見怪物。據《晉書·溫嶠傳》載:「 至牛渚磯,水深不可測,世云其下多怪物,嶠遂毀犀角而照之。須臾,見水族覆火,奇形異狀,或乘馬車著赤衣者 。」后來燃犀往往用以形容洞察奸邪。溫嶠初在北方為劉琨謀主,抵抗劉聰、石勒;南下,又與瘐亮等籌劃攻滅王敦,討伐蘇峻、祖約叛亂。所以作者將他看作抵御外患、平定內亂的英雄豪杰。「 追念」三句是說男兒應當象溫嶠那樣有眼光、有謀略的英雄豪杰。可是歲月無情,壯志未酬,自己已經兩鬢斑白,難以有所作為了。所以岳飛不禁忠告世人:「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但主觀上有立切之志,客觀環境卻不允許,所以仍不免老大無成,壯志難酬。更為可嘆的是,現實中又缺乏溫嶠式的英雄來抗擊外患,革新內政。「云暗江天,煙昏淮地,是斷魂時節 。」三句是景語更是情語,喻指邊境形勢險惡與國家政局衰敗,兼以表達作者對深重國難的隱憂之情。報國無門 ,滿腔憂憤無處發泄,借灑澆愁不能自已,最后凝鑄成一個將欄干捶碎、忠憤發狂的愛國者形象。結韻具有一股撼人心魄的力量。
詞作者是南宋一位頗有材略的人,《 宋史》本傳說他「才具優長,而嚴酷累之 」。他曾官至兵部尚書、參知政事,在任鎮江知府、江西安撫使等地官方時,賑濟流民,重視戰備,他在詞中抒發的忠憤之情,乃是南宋壯志難酬的有識之士蓄之已久的愛國激情。
這首詞激昂悲憤 。上片寫登眺牛渚危亭 ,覽景動情,因景抒懷,撫念昔日抗金的英雄業績,壯懷激烈。下片換頭仍從登眺著筆,由然犀觸景生情,激發英雄豪志,繼而嘆惜流年,英雄失志,將一腔忠憤化為詩酒怒狂,酣暢淋漓地表達了南宋一代愛國志士共有的「報國欲死無戰場」(《陸游《隴頭水》詩句》的英雄憾恨。
全詞描寫的是古戰場牛渚山的險景,抒發的是作者的一腔愛國豪情,由景及情,情景交融,十分自然。另外所用兩個典故「掃百萬胡羯」和「照水然犀」也是了無痕跡,與全詞之情景融為一體。詞中流露出的深沉的歷史感和現實感,以及豪邁悲壯的鮮明風格極具感染力。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海洲兄駕車導游深圳置酒相款賦謝(當代·陳仁德)
- 海洲夜景(元末明初·顧瑛)
- 海洲菊花莊小燕(明·邵寶)
- 海洲訪孫思榮(近現代·李洸)
- 海浮子自滇歸迂駕過訪值余他出悵然因賦此寄(明·王世貞)
- 海濤(清·烏竹芳)
- 海漲后詩(清·張毛健)
- 海漲(清·張毛健)
- 海淀李戚畹園四首(明·袁中道)
- 海淀樓上晚眺(清·吳存義)
- 海淀次浩持韻(清·伊朝棟)
- 海淀(清·田種玉)
- 海淀(清·那遜蘭保)
- 海漁公子為宋昌裔作(元末明初·陳謨)
- 海渡(當代·姚佳)
- 海游(近現代·常國武)
- 海源寺(明·楊慎)
- 海濱 1990年8月初旬(近現代·胡繩)
- 海濱公寓(近現代·羅錦堂)
- 海濱即景(清·章甫)
- 海濱夜宿(近現代·連橫)
- 海濱居民聞予生還,咸為手額;且以壺漿相餉(明·張煌言)
- 海濱有寄(當代·吳金水)
- 海濱石有根莖而生類于芝者俗呼為石花已為作(宋·鄭剛中)
- 海濱輿誦為郭武定總戎題(明·吳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