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二首(唐·李紳)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憫農(一作古風)二首(唐·李紳)
押紙韻
押紙韻
春種一粒粟,秋成①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唐·李紳)
押麌韻
押麌韻
題注:一作聶夷中詩
鋤田當日午①,汗滴禾下土。
誰念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誰念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評注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吳山民曰:由仁愛中寫出,精透可憐,安得與風月語同看?知稼穡之艱難,必不忍以荒淫盡民膏脂矣。今之高臥水殿風亭,猶苦炎燠者,設身「日午汗滴」當何如?
《圍爐詩話》:詩苦于無意;有意矣,又苦于無辭。如「鋤禾日當午」云云,詩之所以難得也。
《而庵說唐詩》:種禾偏在極熱之天,赤日杲杲,當正午之際,鋤者在田里做活,真要熱殺人……及至轉成四糙,煮飯堆盤,白如象齒,盡意大嚼,那知所餐之米,一粒一粒,皆農人肋骨上汗雨中鋤出來者也!公垂作此詩,宜乎克昌其后。此題「憫」字,自必點出,若說得透徹,則「憫」字在其中矣。
《唐詩箋要》:至情處莫非天理。暴棄天物者不怕霹靂,卻當感動斯語。
以下總評
《云溪友議》:初,李公(紳)赴薦,常以《古風》求知呂光化,溫謂齊員外煦及弟恭曰:「吾觀李二十秀才之文,斯人必為卿相。」果如其言。
《載酒園詩話》:「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然理原不足以礙詩之妙。如元次山《舂陵行》、孟東野《游子吟》、韓退之《拘幽操》、李公垂《憫農》(按即《古風》)詩,真六經鼓吹。
《詩法易簡錄》:此種詩純以意勝,不在言語之工,《豳》之變風也。
《唐人絕句精華》:此二詩說盡農民遭剝削之苦,與剝削階級不知稼穡艱難之事,而王士鎮(《唐人萬旨絕句選》)乃不入選,但以膚廓為空靈、以縹渺為神韻,宜人多有不滿之論。
《唐詩鑒賞辭典》:李紳,字公垂。他不僅是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而且是寫新樂府詩的最早實踐者。元稹曾說過:「予友李公垂,貺予樂府新題二十首。雅有所謂,不虛為文。予取其病時之尤急者,列而和之,蓋十二而已。」元稹和了十二首,白居易又寫了五十首,并改名《新樂府》。可見李紳創作的《新題樂府》對他們的影響。所謂「不虛為文」,不也就含有「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意思嗎?可惜的是李紳寫的《新樂府》二十首今已不傳,不過,他早年所寫的《憫農二首》(一稱《古風二首》),亦足以體現「不虛為文」的精神。
詩的第一首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贊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的生動景象。「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羅隱《雪》)是的,豐收了又怎樣呢?「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后的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呢,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制造了這人間的悲劇?答案是很清楚的。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后,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那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替富者生產了驚人作品(奇跡),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產了洞窟。勞動生產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產了畸形。」
第二首詩,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里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敘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閑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一以當十。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本來粒粒糧食滴滴汗,除了不懂事的孩子,誰都應該知道的。但是,現實又是怎樣呢?詩人沒有明說,然而,讀者只要稍加思索,就會發現現實的另一面:那「水陸羅八珍」的「人肉的筵宴」,那無數的糧食「輸入官倉化為土」的罪惡和那「船中養犬長食肉」的驕奢。可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吟;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于在這一深沉的慨嘆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李紳當然不懂得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道理,但是,我們從幾十年之后唐末農民起義的「天補平均」的口號中,便不難看出這兩首詩在客觀上是觸及到了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的。
《憫農二首》不是通過對個別的人物、事件的描寫體現它的主題,而是把整個的農民生活、命運,以及那些不合理的現實作為抒寫的對象。這對于兩首小詩來說,是很容易走向概念化、一般化的,然而詩篇卻沒有給人這種感覺,這是因為作者選擇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那個畸形社會的矛盾,說出了人們想要說的話。所以,它親切感人,概括而不抽象。
詩人還用虛實結合、相互對比、前后映襯的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因此它雖然是那么通俗明白,卻無單調淺薄之弊,能使人常讀常新。在聲韻方面詩人也很講究,他采用不拘平仄的古絕形式,這一方面便于自由地抒寫;另一方面也使詩具有一種和內容相稱的簡樸厚重的風格。兩首詩都選用短促的仄聲韻,讀來給人一種急切悲憤而又郁結難伸的感覺,更增強了詩的藝術感染力。
(趙其鈞)
詩的第一首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贊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的生動景象。「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羅隱《雪》)是的,豐收了又怎樣呢?「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后的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呢,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制造了這人間的悲劇?答案是很清楚的。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后,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那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替富者生產了驚人作品(奇跡),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產了洞窟。勞動生產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產了畸形。」
第二首詩,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里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敘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閑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一以當十。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本來粒粒糧食滴滴汗,除了不懂事的孩子,誰都應該知道的。但是,現實又是怎樣呢?詩人沒有明說,然而,讀者只要稍加思索,就會發現現實的另一面:那「水陸羅八珍」的「人肉的筵宴」,那無數的糧食「輸入官倉化為土」的罪惡和那「船中養犬長食肉」的驕奢。可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吟;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于在這一深沉的慨嘆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李紳當然不懂得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道理,但是,我們從幾十年之后唐末農民起義的「天補平均」的口號中,便不難看出這兩首詩在客觀上是觸及到了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的。
《憫農二首》不是通過對個別的人物、事件的描寫體現它的主題,而是把整個的農民生活、命運,以及那些不合理的現實作為抒寫的對象。這對于兩首小詩來說,是很容易走向概念化、一般化的,然而詩篇卻沒有給人這種感覺,這是因為作者選擇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那個畸形社會的矛盾,說出了人們想要說的話。所以,它親切感人,概括而不抽象。
詩人還用虛實結合、相互對比、前后映襯的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因此它雖然是那么通俗明白,卻無單調淺薄之弊,能使人常讀常新。在聲韻方面詩人也很講究,他采用不拘平仄的古絕形式,這一方面便于自由地抒寫;另一方面也使詩具有一種和內容相稱的簡樸厚重的風格。兩首詩都選用短促的仄聲韻,讀來給人一種急切悲憤而又郁結難伸的感覺,更增強了詩的藝術感染力。
(趙其鈞)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使遼作十四首(宋·劉跂)
- 使遼回竟恭敏李公席上作(宋·王欽臣)
- 使遼(宋·彭汝礪)
- 使過廣陵鑾江李季宣挐小舟載斗酒逆予于瓜步(明·區大相)
- 使過彈箏峽作(唐·儲光羲)
- 使過杭州船中七夕(明·區大相)
- 使過瑤臺寺有懷圓寂上人(唐·顏真卿)
- 使過襄陽登鳳林寺閣(唐·宋之問)
- 使還七里瀨上逢薛承規赴江西貶官(唐·劉長卿)
- 使還京邸有懷一時放逐諸君子(明·區大相)
- 使還馮君奇以回文一律贈別如韻答之(明·盧龍云)
- 使還咸熙館道中作(宋·陳襄)
- 使還渡江而歸舟中有作(清·趙文煚)
- 使還湘水(唐·張九齡)
- 使還至菱陂驛渡浉水作(唐·劉長卿)
- 使還都湘東作(唐·張九齡)
- 使還都門志喜(明·張萱)
- 使還長安柬同社諸君子(明·張萱)
- 使還雄州曹使君夜會戲贈三首(宋·沈遘)
- 使郢出京九卿諸公餞別報國寺(明·孫承恩)
- 使郢出京西玄宗伯復餞(明·孫承恩)
- 使郢昆陽城吊古(明·孫承恩)
- 使郢渡黃河(明·孫承恩)
- 使郢過比干祠(明·孫承恩)
- 使都梁次韻(宋·真德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