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花(唐·韓偓)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惜花(唐·韓偓)
七言律詩 押侵韻
七言律詩 押侵韻
皺①白離情高處切,膩香②愁態靜中深。
眼隨片片沿流去,恨滿枝枝被雨淋③。
總得苔遮猶慰意,若教泥污更傷心。
臨軒④一盞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綠陰。
眼隨片片沿流去,恨滿枝枝被雨淋③。
總得苔遮猶慰意,若教泥污更傷心。
臨軒④一盞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綠陰。
評注
《對床夜語》:
韓促《落花》詩:「總得苔遮猶慰意,便教泥污更傷心。」弱甚。老杜有「縱教醉里風吹盡,可待醒時雨打稀」,去偓輩遠矣。王建亦有「且愿風留著,唯愁日炙銷」,正堪與偓詩上下。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弼列為結句體。周珽曰:致堯詩清奧孤迥,此詩意調足玩。珽按:韓偓在唐末,志存王室,朱溫惡之,貶濮州司馬。天祐中,復召,不敢入,因挈家依王審知,憫時傷亂,往往寄之吟詠;此借惜花以寓意也。
《唐詩鼓吹箋注》:此篇句句是寫惜花,句句是寫自借意,讀之可為淚下。
《圍爐詩話》:明人以集中無體不備,汗牛充棟者為大家。愚則不然,觀于其志,不惟子美為大家,韓偓《惜花》詩,即大家也。余讀韓致堯《惜花》詩結聯,知其為朱溫將篡而作,乃以時事考之,無一不合。起語云「皺白離情高處切,膩紅愁態靜中深」,是題面。又曰「眼隨片片沿流去」,言君民之東遷也。「恨滿枝枝被雨淋」,言諸王見殺也。「總得苔遮猶慰意」,言李克用、王師范之勤王也。「若教泥污更傷心」,言韓建之為賊臣弱帝室也。「臨軒一盞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綠陰」,意里然矣。此詩使子美見之,亦當心服。詩可以初盛中晚為定界乎?此詩(按指杜甫《秋興八首》)及義山之《無題》、飛卿之《過陳琳墓》、韓惺之《惜花》諸篇,皆是一生身心苦事在其中,作者不好明說,讀者不能即解。
《韓翰林集》:闿生案:此傷唐亡之旨,韓公詩多有此意。
《唐宋詩舉要》:吳曰:亡國之恨也(末句下)。
《唐詩鑒賞辭典》:人們都知道韓偓是寫作「香奩詩」的名家,而不很注意到他也是題詠景物的能手。他的寫景詩句,不僅刻畫精微,構思新巧,且能透過物象形貌,把握其內在神韻,借以寄托自己的身世感慨,將詠物、抒情、感時三者融為一體,具有較強的感染力。本篇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詩題「惜花」,是對于春去花落的一曲挽歌。詩人的筆觸首先伸向枝頭搖搖欲墜的殘花:那高枝上的白花已經枯萎皺縮,自知飄零在即,離情十分悲切;底下的紅花尚余粉光膩容,卻也預感到未來的命運,在沉寂中愁態轉深。用「皺白」、「膩紅」指代花朵,給人以鮮明的色彩感和形體感,并形成了相映成趣的構圖。「離情」、「愁態」寫殘花的心理,前者用「高處切」形容那種緊迫的危殆感,后者用「靜中深」傳達那種脈脈無語的愁思,都能切合各自特點,狀物而得其神。未寫落花先寫殘花,寫殘花又有將落未落之分,整個春去花落的過程就顯得細膩而有層次,自然地烘托出詩人的流連痛惜的心情。
接著,詩篇展示了雨打風吹、水流花落的情景:眼睛追隨著那一片片墜落水中的花瓣順流而去,再抬頭望見殘留枝上的花朵還在受無情的風雨摧殘,這滿目狼藉的景象,怎不教人滿懷悵恨?這里的「片片沿流去」和「枝枝被雨淋」,都是寫的實景,但添上了「眼隨」、「恨滿」,就起到化景語為情語的作用。隨,有追蹤的意思。不說「眼看」,而說「眼隨」,更深一層,把詩人那種寄情于落花的難分難舍的心意表現出來了。至于「恨滿」的「滿」,既可以指詩人惆悵滿懷,也可以理解為詩人的傷痛漫溢到每一株被雨淋濕的花枝上,于是客觀的物象又蒙上了人的主觀心境的投影。
再進一步,詩人設想花落后的遭遇。美麗的花瓣散落在地面上,設使能得到青苔遮護,還可稍稍慰藉人意;而如果一任泥土污損,豈不更令人黯然傷神?兩句詩一放一收,波瀾頓挫,而詩人對落花命運的深切關懷與悼惜,也從中得到了體現。
末了,詩人因無計留住春光,悲不自勝,只有臨軒憑吊,對酒澆愁,遙想明日殘紅去盡,只有綠沉沉的樹蔭映入池塘,即所謂「綠肥紅瘦」。結尾一句不言花盡,而其意自明,委婉含蓄的筆法,正顯示詩人那種不愿說、不忍說而又不得不說的內心矛盾。
全詩從殘花、落花、花落后的遭遇一直寫到詩人的送花、別花和想象中花落盡的情景,逐層展開,逐層推進,用筆精細入微。整個過程中,又緊緊扣住一個「惜」字,反復渲染,反復加深,充分展現了詩人面對春花消逝的流連哀痛心情。「流水落花春去也」,這僅僅是對于大自然季節變化的悲感嗎?當然不限于此。近人吳闿生認為其中暗寓「亡國之恨」,雖不能指實,但看它寫得那么幽咽迷離、凄婉入神,交織著詩人自己的身世懷抱,殆無可疑。
(陳伯海)
詩題「惜花」,是對于春去花落的一曲挽歌。詩人的筆觸首先伸向枝頭搖搖欲墜的殘花:那高枝上的白花已經枯萎皺縮,自知飄零在即,離情十分悲切;底下的紅花尚余粉光膩容,卻也預感到未來的命運,在沉寂中愁態轉深。用「皺白」、「膩紅」指代花朵,給人以鮮明的色彩感和形體感,并形成了相映成趣的構圖。「離情」、「愁態」寫殘花的心理,前者用「高處切」形容那種緊迫的危殆感,后者用「靜中深」傳達那種脈脈無語的愁思,都能切合各自特點,狀物而得其神。未寫落花先寫殘花,寫殘花又有將落未落之分,整個春去花落的過程就顯得細膩而有層次,自然地烘托出詩人的流連痛惜的心情。
接著,詩篇展示了雨打風吹、水流花落的情景:眼睛追隨著那一片片墜落水中的花瓣順流而去,再抬頭望見殘留枝上的花朵還在受無情的風雨摧殘,這滿目狼藉的景象,怎不教人滿懷悵恨?這里的「片片沿流去」和「枝枝被雨淋」,都是寫的實景,但添上了「眼隨」、「恨滿」,就起到化景語為情語的作用。隨,有追蹤的意思。不說「眼看」,而說「眼隨」,更深一層,把詩人那種寄情于落花的難分難舍的心意表現出來了。至于「恨滿」的「滿」,既可以指詩人惆悵滿懷,也可以理解為詩人的傷痛漫溢到每一株被雨淋濕的花枝上,于是客觀的物象又蒙上了人的主觀心境的投影。
再進一步,詩人設想花落后的遭遇。美麗的花瓣散落在地面上,設使能得到青苔遮護,還可稍稍慰藉人意;而如果一任泥土污損,豈不更令人黯然傷神?兩句詩一放一收,波瀾頓挫,而詩人對落花命運的深切關懷與悼惜,也從中得到了體現。
末了,詩人因無計留住春光,悲不自勝,只有臨軒憑吊,對酒澆愁,遙想明日殘紅去盡,只有綠沉沉的樹蔭映入池塘,即所謂「綠肥紅瘦」。結尾一句不言花盡,而其意自明,委婉含蓄的筆法,正顯示詩人那種不愿說、不忍說而又不得不說的內心矛盾。
全詩從殘花、落花、花落后的遭遇一直寫到詩人的送花、別花和想象中花落盡的情景,逐層展開,逐層推進,用筆精細入微。整個過程中,又緊緊扣住一個「惜」字,反復渲染,反復加深,充分展現了詩人面對春花消逝的流連哀痛心情。「流水落花春去也」,這僅僅是對于大自然季節變化的悲感嗎?當然不限于此。近人吳闿生認為其中暗寓「亡國之恨」,雖不能指實,但看它寫得那么幽咽迷離、凄婉入神,交織著詩人自己的身世懷抱,殆無可疑。
(陳伯海)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丹霞第四代勛禪師(宋·釋子淳)
- 丹霞舍利塔(明·釋函是)
- 丹霞蔽日行(元末明初·劉基)
- 丹霞蔽日行(魏晉·曹丕)
- 丹霞蔽日行(魏晉·曹植)
- 丹霞行(明·李夢陽)
- 丹霞見龐居士靈照斂手而立圖贊(宋·釋紹曇)
- 丹霞見靈照女圖贊(宋·釋智愚)
- 丹霞見靈照(宋·釋了惠)
- 丹霞觀(宋·陳延齡)
- 丹霞誧法弟新建暖堂以頌慶之(宋·釋子淳)
- 丹霞詩十二首 初入丹霞(明·釋函是)
- 丹霞遇龐公贊(宋·釋智愚)
- 丹霞除夕與諸子守歲(明·成鷲)
- 丹青引為朱二文暉題真(明末清初·陳子升)
- 丹青引贈曹將軍霸(唐·杜甫)
- 丹青歌贈王春陽用其神丹歌韻(宋末元初·方回)
- 丹青閣(宋·華岳)
- 丹青閣(宋·華岳)
- 丹青閣(宋·徐璣)
- 丹青閣(宋·王伯大)
- 丹青閣(宋·王邁)
- 丹青閣(宋·胡仲弓)
- 丹青閣(宋·韓元吉)
- 丹魁堂(近現代·沙曾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