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文青年中文

感諷五首(唐·李賀)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感諷五首(唐·李賀)  
引用典故:來合浦 木奴 
合浦無明珠,龍洲無木奴。
足知造化力,不給使君須。
越婦未織作,吳蠶始蠕蠕。
縣官騎馬來,獰色虬紫須。
懷中一方板,板上數行書。
不因使君怒,焉得詣爾廬。
越婦拜縣官,桑牙今尚小。
會待春日晏,絲車方擲掉。
越婦通言語,小姑具黃粱。
縣官踏餐去,簿吏復登堂。
評注
《增訂評注唐詩正聲》
前輩謂長吉詩失之險怪,如此篇樸雅婉至,已有逼真漢魏。
《唐風定》
此題五首,后三首習氣,未佳;此二作(按指本詩及「星盡四方高」)入神境。乃伯謙遺其二,廷禮復遺其一,豈猶蔽于眉睫乎?竟陵刻意中、晚,于長吉五古,殊不璆然。
《歷代詩法》
此亦非經人道語。
《李長吉歌詩匯解》
此章諷催科之不時也。蠶事方起,而縣官已親自催租,何其火迫乃爾!獰色虬須,畫出武健之狀,彼卻又能推卸以為使君符牒致然,似乎不得已而來者。果爾,言語既畢,即與策馬而去,乃必飽飧,不顧兩婦子之拮據,為民父母者固如是乎?縣官方去,簿吏又復登堂。民力幾何,能疊供此輩之口腹耶?夫于女丁猶不恤乃爾,男丁在家者,其誅求又可想矣。
   其二(唐·李賀)
引用典故:青蠅 日車 
奇俊無少年,日車何躄躄。
我待紆雙綬,遺我星星發。
都門賈生墓,青蠅久斷絕。
寒食搖揚天,憤景長肅殺。
皇漢十二帝,唯帝稱睿哲。
一夕信豎兒,文明永淪歇。
   其三(唐·李賀)
南山何其悲,鬼雨灑空草。
長安夜半秋,風前幾人(一作剪春姿)老。
低迷黃昏徑,裊裊青櫟道。
月午樹無影,一山唯白曉。
漆炬迎新人,幽壙螢擾擾。
評注
《唐賢小三昧集》
鬼境鬼語(「月午」句下)。
《李長吉詩集批注》
此乃本色。
   其四(唐·李賀)
引用典故:君平 
星盡四方高,萬物知天曙。
己生須己養,荷擔出門去。
君平久不反,康伯循國路。
曉思何譊譊,阛阓千人語。
評注
《唐詩歸》
鐘云:空回奇語,似非長吉本色,然無此又不能為長吉(首句下)。
《唐風定》
此作之妙,在第三、四句。景(竟)陵極贊首句,買櫝而還珠矣。
《李長吉集》
劉須溪云:托之君平、康伯而舉世可見,安能免此?其妙在言外。
《李長吉歌詩匯解》
詩意貧人以治生為務,不能不荷擔入市。乃古之賢而隱于市者,若嚴君平、韓伯休,今既不可復作,阛阓之中,喧囂雜沓,殊難復問。甚言市井濁氣之不可耐也。
以下總評
《李長吉集》
黎簡:此五首何減拾遺、曲江諸公。
   其五(唐·李賀)
引用典故:張仲蔚 
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
侵衣野竹香,蟄蟄垂葉厚。
岑中月歸來,蟾光掛空(一作云)秀。
(一作秋)露對仙娥,星星下云逗。
凄涼梔子落,山璺泣清漏。
下有張仲蔚,披書案將朽。
評注
《唐詩鑒賞辭典》
這是詩人秋天居住在昌谷家中,有感于讀書無成,僻處一隅的詠懷之作。
詩共十二句,前十句全是寫景。這些景物,有的明麗芳香,有的凄涼幽冷,彼此色調很不一致。作者把它們放在一起,構成特殊的情境,以與自己當時的處境和心境相適應。這是李賀詩歌「奇詭」的一種表現。
首二句寫石。「石根秋水明」,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派澄明雅潔的秋光水色;「石畔秋草瘦」,又使人聯想起霜風凄緊,草木枯凋的肅殺氣象。秋水澄明,秋草枯瘦,這景象明麗而又晦澀,柔媚而又瘦硬,說不上是妍是媸,是榮是枯,叫人愛又不是,恨又不是,喜又不是,悲又不是。這類奇異的景物,正是作者當時欲進不得、欲退不能的矛盾心情的曲折反映。
三、四句寫竹。「侵衣野竹香」,野竹叢生,香侵衣袖,使人愛不忍離。「蟄蟄垂葉厚」,形容竹葉攢簇。傍晚時分,暮色沉沉,濃密的竹葉加深了夜的灰暗色調,則不免使人感到陰森可怖。四句起落頻繁,轉折急驟,迷離恍惚,變化莫測。
中間四句寫空中景色。皎潔的月亮從東山升起,高高地掛在湛藍的夜空,顯得娟秀可愛。月中的桂樹映襯著嫦娥苗條的身影,星星躲在云彩的下邊,眨巴著眼睛在互相逗樂。這一切多么美麗,多么迷人!可惜都在天上,遠離人間,可望而不可即。于是筆鋒一轉,又回到人間,繼續寫眼前昌谷的景物。
「凄涼梔子落,山璺泣清漏」。在嚴霜的摧殘下,梔子花凋落了。泉水從巖石的縫隙里一點一滴艱難地擠出來,發出幽咽的聲響,仿佛傷心人的啜泣。寫到這里,繁星閃爍,皓月千里的澄明境界突然化為烏有,取而代之的是眼前幽冷凄清的場景。這兩句對上是轉折,對下是鋪墊。
結束二句寫人事。張仲蔚原是古之隱士,他博學有文才,「好作詩賦」,然而窮困不堪,「所居蓬蒿沒人」(晉摯虞《三輔決錄注》)。顯然,作者是以張仲蔚自況,說自己成年累月在昌谷攻讀詩書,書案都快朽爛了,還是一事無成。「案將朽」三字極為沉痛,把自己滿肚子的委屈一古腦兒傾吐出來。
這首詩的表現方法比較奇特。它不象一般諷喻詩那樣,以敘事為主,中間穿插議論,抒發感慨,而是著力寫景,渲染環境氣氛,通過種種具體生動的形象,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情懷。詩人筆下的景物,有的明麗芳香,有的枯瘦冷澀。把這些色調極不協調的景物放在一起,顯得既生硬,又瑰麗,既蕪雜(相互矛盾),又鮮明(彼此輝映),從而產生一種極不尋常的藝術魅力。它生動地再現了特定時間(秋夜)、特定地點(昌谷)的景色,真實地反映了詩人的處境和心情。
李賀對自己的家鄉昌谷有著深厚的感情。然而他畢竟是一個有著雄心壯志的人,不愿局促一隅,碌碌無為。他日夜攻讀,希圖見用于時,卻不料竟象張仲蔚那樣潦倒終生,不為世用。這怎不使他深感憂傷怨憤!詩歌運用對比映照的手法,新奇美妙的形象,把這種復雜的思想感情準確、生動地表現出來。前人評論李賀的歌詩,往往只看到它「奇詭」的一面,其實,奇詭而又妥帖,變幻莫測而又能盡情盡意,才是它真正的特色。李賀歌詩的可貴之處也在于此。
(朱世英)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