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十二首 其二(唐·張九齡)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感遇十二首 其二(唐·張九齡)
押尤韻
押尤韻
引用典故:蹇修
永日徒離憂,臨風懷蹇修。
美人何處所?孤客空悠悠。
青鳥跂不至,朱鱉誰云浮。
夜分起躑躅,時逝曷淹留。
美人何處所?孤客空悠悠。
青鳥跂不至,朱鱉誰云浮。
夜分起躑躅,時逝曷淹留。
其四(唐·張九齡)
押屑韻
押屑韻
蘭葉①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②悅。
草木有本③心,何求美人折。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②悅。
草木有本③心,何求美人折。
評注
《唐詩歸》:
鐘云:平平至理,非透悟不能寫出。譚云:冰鐵老人見透世故,乃有此感。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曲江公詩雅正沉郁,言多造道,體含風騷,五古直追漢魏深厚處。
《唐詩緒箋》:詩欲氣高而不怒,怒則失于風流,此詩氣高而不怒。
《唐風定》:透骨語出之和平。
《昭味詹言》:言物各有時,人能識此意,則安命樂天。興而比,收所謂「運命唯所遇」。
《唐詩鑒賞辭典》:九齡遭讒貶謫后所作的《感遇》詩十二首,樸素遒勁,寄慨遙深。此為第一首,詩以比興手法,抒發了詩人孤芳自賞,不求人知的情感。
詩一開始,用整齊的偶句,突出了兩種高雅的植物──春蘭與秋桂。屈原《九歌·禮魂》中,有「春蘭與秋菊,長無絕兮終古」句。張九齡是廣東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換成了秋桂,師古而不泥古。蘭桂對舉,蘭舉其葉,桂舉其花,這是由于對偶句的關系,互文以見義,其實是各各兼包花葉,概指全株。蘭用葳蕤來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紛披的意思,「葳蕤」兩字點出蘭草迎春勃發,具有無限的生機。桂用皎潔來形容,桂葉深綠,桂花嫩黃,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潔凈的感覺。「皎潔」兩字,精煉簡要地點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蘭桂兩句分寫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統,不論葳蕤也好,皎潔也好,都表現出欣欣向榮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爾為佳節」又由統而分。「佳節」回應起筆兩句中的春、秋,說明蘭桂都各自在適當的季節而顯示它們或葳蕤或皎潔的生命特點。(「自」當「各自」解,「爾」當「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潔」。)這里一個「自」字,不但指蘭桂各自適應佳節的特性,而且還表明了蘭桂各自榮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質,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筆。
起首四句,單寫蘭桂而不寫人,但第五句卻用「誰知」突然一轉,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蘭桂風致為同調的隱逸之士。「誰知」兩字對蘭桂來說,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覺。美人由于聞到了蘭桂的芬香,因而發生了愛慕之情。「坐」,猶深也,殊也。表示愛慕之深。詩從無人到有人,是一個突轉,詩情也因之而起波瀾。「聞風」二字本于《孟子·盡心篇》,其中說:「圣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張九齡就把這章中的「聞風」毫不費力地拉來用了,用得這樣恰如其分,用得這樣自然,用得這樣使讀者毫不覺得他在用典故,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轉折。林棲者既然聞風相悅,那末,蘭桂若有知覺,應該很樂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賞了。然而詩卻不順此理而下,忽開新意。蘭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潔,這是它們的本性,而并非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賞。很清楚,詩人以此來比喻賢人君子的潔身自好,進德修業,也只是盡他作為一個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來博得外界的稱譽提拔,以求富貴利達。全詩的主旨,到此方才點明;而文章脈絡也一貫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與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為照應;上文的「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又與「美人折」同意相見。這最后十個字,總結上文,滴水不漏。
古體詩而只寫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張九齡在寥寥短章中,獅子搏兔,也用全力。詩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轉,七八句是合,結構嚴謹。而且做到了意盡詞盡,無一字落空。表現形式上,運用了比興手法,詞意和平溫雅,不激不昂,使讀者毫不覺得在詠物的背后,講著高雅的生活哲理。
(沈熙乾)
詩一開始,用整齊的偶句,突出了兩種高雅的植物──春蘭與秋桂。屈原《九歌·禮魂》中,有「春蘭與秋菊,長無絕兮終古」句。張九齡是廣東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換成了秋桂,師古而不泥古。蘭桂對舉,蘭舉其葉,桂舉其花,這是由于對偶句的關系,互文以見義,其實是各各兼包花葉,概指全株。蘭用葳蕤來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紛披的意思,「葳蕤」兩字點出蘭草迎春勃發,具有無限的生機。桂用皎潔來形容,桂葉深綠,桂花嫩黃,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潔凈的感覺。「皎潔」兩字,精煉簡要地點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蘭桂兩句分寫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統,不論葳蕤也好,皎潔也好,都表現出欣欣向榮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爾為佳節」又由統而分。「佳節」回應起筆兩句中的春、秋,說明蘭桂都各自在適當的季節而顯示它們或葳蕤或皎潔的生命特點。(「自」當「各自」解,「爾」當「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潔」。)這里一個「自」字,不但指蘭桂各自適應佳節的特性,而且還表明了蘭桂各自榮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質,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筆。
起首四句,單寫蘭桂而不寫人,但第五句卻用「誰知」突然一轉,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蘭桂風致為同調的隱逸之士。「誰知」兩字對蘭桂來說,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覺。美人由于聞到了蘭桂的芬香,因而發生了愛慕之情。「坐」,猶深也,殊也。表示愛慕之深。詩從無人到有人,是一個突轉,詩情也因之而起波瀾。「聞風」二字本于《孟子·盡心篇》,其中說:「圣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張九齡就把這章中的「聞風」毫不費力地拉來用了,用得這樣恰如其分,用得這樣自然,用得這樣使讀者毫不覺得他在用典故,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轉折。林棲者既然聞風相悅,那末,蘭桂若有知覺,應該很樂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賞了。然而詩卻不順此理而下,忽開新意。蘭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潔,這是它們的本性,而并非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賞。很清楚,詩人以此來比喻賢人君子的潔身自好,進德修業,也只是盡他作為一個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來博得外界的稱譽提拔,以求富貴利達。全詩的主旨,到此方才點明;而文章脈絡也一貫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與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為照應;上文的「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又與「美人折」同意相見。這最后十個字,總結上文,滴水不漏。
古體詩而只寫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張九齡在寥寥短章中,獅子搏兔,也用全力。詩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轉,七八句是合,結構嚴謹。而且做到了意盡詞盡,無一字落空。表現形式上,運用了比興手法,詞意和平溫雅,不激不昂,使讀者毫不覺得在詠物的背后,講著高雅的生活哲理。
(沈熙乾)
其五(唐·張九齡)
押支韻
押支韻
魚游樂深池,鳥棲欲高枝。
嗟爾蜉蝣羽,薨薨亦何為。
有生豈不化,所感奚若斯。
神理日微滅,吾心安得知。
浩嘆楊朱子,徒然泣路岐。
嗟爾蜉蝣羽,薨薨亦何為。
有生豈不化,所感奚若斯。
神理日微滅,吾心安得知。
浩嘆楊朱子,徒然泣路岐。
其六(唐·張九齡)
押遇韻
押遇韻
引用典故:冥冥避
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
側見雙翠鳥,巢在三珠樹。
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側見雙翠鳥,巢在三珠樹。
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評注
《批點唐音》:
微露氣骨,
《唐詩訓解》:君子恬退,自與處位者異。
《唐詩鏡》:氣格棱棱,初唐絕色。
《唐詩評選》:「矯矯」下六句皆代鴻言。「美服」二句反賦作比。層折雖多,終不贅下論斷語。詩惟能凈,斯以入化。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唐汝詢曰:筋骨雖露,典重可法。楊慎曰:佳處與子昂敵。
《昭昧詹言》:比而賦。
《唐詩鑒賞辭典》:潢:積水池
三珠樹:在厭火國北,生赤水上,其樹如柏樹,皆為珠
矯矯:獨立高出之意
金丸:打鳥的彈子
高明逼神惡:是說居高位的也遭鬼神所忌
弋者:獵鳥的人
這是一首寓言詩,大約是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客執政后,詩人被貶為荊州刺史時所寫。詩中以孤鴻自喻,以雙翠鳥喻其政敵李林甫、牛仙客,說明一種哲理,同時也隱寓自己的身世之感。二年后詩人就去世了,這首詩該是他晚年心境的吐露。
詩一開始就將孤鴻與大海對比。滄海是這樣的大,鴻雁是這樣的小,這已經襯托出人在宇宙之間是何等的渺小了。何況這是一只離群索處的孤雁,海愈見其大,雁愈見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單寥落。可見「孤鴻海上來」這五個字,并非平淡寫來,其中滲透了詩人的情感。第二句「池潢不敢顧」,突然一折,為下文開出局面。這只孤鴻經歷過大海的驚濤駭浪,何至見到區區城墻外的護城河水,也不敢回顧一下呢?這里是象征詩人在人海中由于經歷風浪太多,而格外有所警惕,同時也反襯出下文的雙翠鳥,恍如燕巢幕上自以為安樂,而不知烈火就將焚燒到它們。
而且,這一只孤鴻連雙翠鳥也不敢正面去看一眼呢!「側見」兩字顯出李林甫、牛仙客的氣焰熏天,不可一世。他們竊據高位,就象一對身披翠色羽毛的翠鳥,高高營巢在神話中所說的珍貴的三珠樹上。可是,不要太得意了!你們閃光的羽毛這樣顯眼,難道就不怕獵人們用金彈丸來獵取嗎?「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這兩句,詩人假托孤鴻的嘴,以溫厚的口氣,對他的政敵提出了誠懇的勸告。不憤怒,也不幸災樂禍,這是正統儒家的修養,也就是所謂溫柔敦厚的詩教。然后很自然地以「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這兩句,點出了全詩的主題思想,忠告他的政敵:才華和鋒芒的外露,就怕別人將以你為獵取的對象;竊據高明的地位,就怕別人不能容忍而對你厭惡。這里「高明」兩字是暗用《左傳》中「高明之家,鬼瞰其室」的典故,但用得很渾成,使讀者不覺其用典,即便不知原典,也無妨于對詩句的欣賞。
忠告雙翠鳥的話,一共四句,前兩句代它們擔憂,后兩句正面提出他那個時代的處世真諦。然則,孤鴻自己將采取怎樣的態度呢?它既不重返海面,也不留連池潢,它將沒入于蒼茫無際的太空之中,獵人們雖然渴想獵取它,可是又將從何處去獵取它呢?「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純以鴻雁口吻道出,情趣盎然。全詩就在蒼茫幽渺的情調中結束。
這首詩開始四句敘事,簡潔干凈,第五句「矯矯珍木巔」句中的「矯矯」兩字,上承「翠鳥」,下啟「美服」;「珍木巔」三字,上承「三珠樹」,下啟「高明」。可見詩人行文的縝密。后六句都是孤鴻的獨白,其中四句對翠鳥說,二句專說鴻雁自己。「今我游冥冥」句,用「冥冥」兩字來對襯上文的「矯矯」兩字,迭字的對比呼應,又一次顯出了詩人的細針密縷。這首詩勁煉質樸,寄托遙深。它借物喻人,而處處意存雙關,分不出物和人來,而且語含說理和勸誡,頗得詩人敦厚之旨。
(沈熙乾)
三珠樹:在厭火國北,生赤水上,其樹如柏樹,皆為珠
矯矯:獨立高出之意
金丸:打鳥的彈子
高明逼神惡:是說居高位的也遭鬼神所忌
弋者:獵鳥的人
這是一首寓言詩,大約是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客執政后,詩人被貶為荊州刺史時所寫。詩中以孤鴻自喻,以雙翠鳥喻其政敵李林甫、牛仙客,說明一種哲理,同時也隱寓自己的身世之感。二年后詩人就去世了,這首詩該是他晚年心境的吐露。
詩一開始就將孤鴻與大海對比。滄海是這樣的大,鴻雁是這樣的小,這已經襯托出人在宇宙之間是何等的渺小了。何況這是一只離群索處的孤雁,海愈見其大,雁愈見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單寥落。可見「孤鴻海上來」這五個字,并非平淡寫來,其中滲透了詩人的情感。第二句「池潢不敢顧」,突然一折,為下文開出局面。這只孤鴻經歷過大海的驚濤駭浪,何至見到區區城墻外的護城河水,也不敢回顧一下呢?這里是象征詩人在人海中由于經歷風浪太多,而格外有所警惕,同時也反襯出下文的雙翠鳥,恍如燕巢幕上自以為安樂,而不知烈火就將焚燒到它們。
而且,這一只孤鴻連雙翠鳥也不敢正面去看一眼呢!「側見」兩字顯出李林甫、牛仙客的氣焰熏天,不可一世。他們竊據高位,就象一對身披翠色羽毛的翠鳥,高高營巢在神話中所說的珍貴的三珠樹上。可是,不要太得意了!你們閃光的羽毛這樣顯眼,難道就不怕獵人們用金彈丸來獵取嗎?「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這兩句,詩人假托孤鴻的嘴,以溫厚的口氣,對他的政敵提出了誠懇的勸告。不憤怒,也不幸災樂禍,這是正統儒家的修養,也就是所謂溫柔敦厚的詩教。然后很自然地以「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這兩句,點出了全詩的主題思想,忠告他的政敵:才華和鋒芒的外露,就怕別人將以你為獵取的對象;竊據高明的地位,就怕別人不能容忍而對你厭惡。這里「高明」兩字是暗用《左傳》中「高明之家,鬼瞰其室」的典故,但用得很渾成,使讀者不覺其用典,即便不知原典,也無妨于對詩句的欣賞。
忠告雙翠鳥的話,一共四句,前兩句代它們擔憂,后兩句正面提出他那個時代的處世真諦。然則,孤鴻自己將采取怎樣的態度呢?它既不重返海面,也不留連池潢,它將沒入于蒼茫無際的太空之中,獵人們雖然渴想獵取它,可是又將從何處去獵取它呢?「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純以鴻雁口吻道出,情趣盎然。全詩就在蒼茫幽渺的情調中結束。
這首詩開始四句敘事,簡潔干凈,第五句「矯矯珍木巔」句中的「矯矯」兩字,上承「翠鳥」,下啟「美服」;「珍木巔」三字,上承「三珠樹」,下啟「高明」。可見詩人行文的縝密。后六句都是孤鴻的獨白,其中四句對翠鳥說,二句專說鴻雁自己。「今我游冥冥」句,用「冥冥」兩字來對襯上文的「矯矯」兩字,迭字的對比呼應,又一次顯出了詩人的細針密縷。這首詩勁煉質樸,寄托遙深。它借物喻人,而處處意存雙關,分不出物和人來,而且語含說理和勸誡,頗得詩人敦厚之旨。
(沈熙乾)
其七(唐·張九齡)
押霰韻
押霰韻
吳越數千里,夢寐今夕見。
形骸非我親,衾枕即鄉縣。
化蝶猶不識,川魚安可羨。
海上有仙山,歸期覺神變。
形骸非我親,衾枕即鄉縣。
化蝶猶不識,川魚安可羨。
海上有仙山,歸期覺神變。
其八(唐·張九齡)
押尤韻
押尤韻
西日下山隱,北風乘夕流。
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儔。
鴻鵠雖自遠,哀音非所求。
貴人棄疵賤,下士嘗殷憂。
眾情累外物,恕己忘內修。
感嘆長如此,使我心悠悠。
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儔。
鴻鵠雖自遠,哀音非所求。
貴人棄疵賤,下士嘗殷憂。
眾情累外物,恕己忘內修。
感嘆長如此,使我心悠悠。
其九(唐·張九齡)
押職韻
押職韻
抱影吟中夜,誰聞此嘆息。
美人適異方,庭樹含幽色。
白云愁不見,滄海飛無翼。
鳳皇一朝來,竹花斯可食。
美人適異方,庭樹含幽色。
白云愁不見,滄海飛無翼。
鳳皇一朝來,竹花斯可食。
評注
《唐詩歸》:
鐘云:擬《古詩十九首》若如此作,便妙合無痕;陸機諸人那得有此?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珽曰:思沉湛而調清和,正始之音。
《昭昧詹言》:收二句,黃、農之思。
《唐詩選評》:程元初曰:思君不見,唯愿朝廷有道,來賢人以致治,忠愛無已之情也。
其十(唐·張九齡)
押職韻
押職韻
漢上有游女,求思安可得。
袖中一札書,欲寄雙飛翼。
冥冥愁不見,耿耿徒緘憶。
紫蘭秀空蹊,皓露奪幽色。
馨香歲欲晚,感嘆情何極。
白云在南山,日暮長太息。
袖中一札書,欲寄雙飛翼。
冥冥愁不見,耿耿徒緘憶。
紫蘭秀空蹊,皓露奪幽色。
馨香歲欲晚,感嘆情何極。
白云在南山,日暮長太息。
評注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珽曰:名言深識,微參世變,不僅作長鯨怒鯢觀。
《唐詩評選》:一氣但在情上托筆,翔折不離,俗筆為之,必于「漢上有游女」下作數句妝點。題是《感遇》,以此詩為思君者大妄,不能令俗眼述其所云,不可作古詩,尤不可作《感遇》詩。
《網師園唐詩箋》:有不能整然歸隱意。
《昭昧詹言》:「冥冥愁不見」句,申言前旨,不見而將老死。
其一十一(唐·張九齡)
押冬韻
押冬韻
我有異鄉憶,宛在云溶溶。
憑此目不覯,要之心所鐘。
但欲附高鳥,安敢攀飛龍。
至精無感遇,悲惋填心胸。
歸來扣寂寞,人愿天豈從。
憑此目不覯,要之心所鐘。
但欲附高鳥,安敢攀飛龍。
至精無感遇,悲惋填心胸。
歸來扣寂寞,人愿天豈從。
評注
《唐詩歸》:
譚云:安卑語正合風雅(「安敢」句下)。鐘云:子昂詩「幽居觀元化」等,意皆藏「扣寂寞」三字中。譚云:「扣寂」與「憩寂」皆妙,一以內,一以外(「歸來」句下)。
《唐詩評選》:古無其微至,唐無其和婉。知道人作詩自□,目既不覯矣,而必憑之,豈非真有所得?釋氏「言語道斷,心行路絕」之言,徒孟浪爾。
《昭昧詹言》:收句終然思之。
以下總評
《唐詩品匯》:高廷禮曰:神龍以還,品格漸高,頗通遠調。前論沈、宋比肩,后稱燕、許手筆,又如薛少保之《郊陜篇》、張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沖澹,體合風騷,骎骎乎盛唐矣。
《批選唐詩》:托興婉切,曠達可風。
《唐詩歸》:《感遇》詩,正字氣運蘊含,曲江精神秀出,正字深奇,曲江淹密,皆出前人之上。蓋五言古詩之本原,唐人先用全力付之,而諸體從此分焉。彼謂「唐無五言古詩而有其古詩」,本之則無,不知更以何者而看唐人諸體也。
《匯編唐詩十集》:筋骨雖露,典重可法。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珽曰:曲江《感遇》諸詩言言歷落、字字玄微,《十九首》之后無此陸離精致。
《唐風定》:透骨語出之和平。
《詩筏》:張曲江《感遇》,則語語本色,絕無門面矣,而一種孤勁秀澹之致,對之令人意消。
《唐詩別裁》:《感遇》詩,正字古奧,曲江蘊藉,本原同出嗣宗,而精神面目各別,所以千古。
其一十二(唐·張九齡)
押支韻
押支韻
閉門跡群化,憑林結所思。
嘯嘆此寒木,疇昔乃芳蕤。
朝陽鳳安在,日暮蟬獨悲。
浩思極中夜,深嗟欲待誰。
所懷誠已矣,既往不可追。
鼎食非吾事,云仙嘗我期。
胡越方杳杳,車馬何遲遲。
天壤一何異,幽嘿臥簾帷。
嘯嘆此寒木,疇昔乃芳蕤。
朝陽鳳安在,日暮蟬獨悲。
浩思極中夜,深嗟欲待誰。
所懷誠已矣,既往不可追。
鼎食非吾事,云仙嘗我期。
胡越方杳杳,車馬何遲遲。
天壤一何異,幽嘿臥簾帷。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南京摺扇名天下成化間尤重李昭骨王孟仁畫兼(明·顧清)
- 南京早發(明·張以寧)
- 南京有憶(當代·崔榮江)
- 南京玄武湖(當代·陳仁德)
- 南京種山藥法(宋·蔡挺)
- 南京端午(明·薛瑄)
- 南京給事中童志昂和李商隱無題詩韻南京諸公(明·丘浚)
- 南京節署西園(清末近現代初·鄭孝胥)
- 南京行(明·孫蕡)
- 南京詩應制(明·吳伯宗)
- 南京謁孝陵有述(明·李東陽)
- 南京送東墅兄二首(明·黃鑰)
- 南京送高教授赴選(明·李昌祺)
- 南京遇山樓(元·劉祁)
- 南京遇蘇平仲編修(明·胡翰)
- 南京遇馬丈朝美(宋末金初·張斛)
- 南京陸孝子刲股詩(明·王縝)
- 南京陷落二首(近現代·金紫衡)
- 南京(當代·陳仁德)
- 南京(當代·陳振家)
- 南京(金末元初·孟鯁)
- 南亭與首公宴集(唐·許渾)
- 南亭偶題(唐·許渾)
- 南亭夜坐貽開元禪定二道者(唐·許渾)
- 南亭對酒送春(唐·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