搗衣(唐·杜甫)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搗衣(唐·杜甫)
五言律詩 押侵韻
五言律詩 押侵韻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①寒月,況經②長別心。
寧辭搗熨③倦,一寄塞垣深。
用盡閨中力,君聽空外音。
已近苦①寒月,況經②長別心。
寧辭搗熨③倦,一寄塞垣深。
用盡閨中力,君聽空外音。
評注
《唐詩解》:
趙子常曰:用「音」字會一詩之意。
《唐風定》:瘦硬沉深,風味與諸家夐別。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珽曰:此詩因聞砧而托搗衣戍婦之辭,曰「亦知」,曰「已近」、「況經」,曰「寧辭」、「一寄」,通篇俱用虛字播弄描寫,何等宛轉嗚咽!
《唐詩歸》:鐘云:二語一字不及搗衣,掩題思之,卻字字是搗衣,以情與景映出事來,筆端深妙!「久客得無淚?故妻難及晨」,亦是此法(「巳近」二句下)。譚云:余嘗愛此二語,與右丞「別后同明月,君應聽子規」,皆以其涵蓄淵永意出紙外,而王語之淵永以清,此語之淵永以厚,不可不察(末二句下)。
《杜臆》:起句代作戍婦之辭,悲甚。「苦寒」、「長別」,起下「搗衣」有力。
《而庵說唐詩》:以「搗衣」名篇,此首前解寫搗衣人之苦心,后解做搗衣,卻又用虛逆法,絕不粘「搗衣」二字,妙作也。此首妙在下「戍不返」三字,使人讀去,眼淚迸出也。通首精神結聚在「亦知」二字上,起用虛字,卻如此有力,真大家數作也。
《義門讀書記》:如泣如訴,前四語俱在題前落脈。「深」字能與「不返」二字呼應(「一寄」句下)。
《杜詩詳注》:三、四承首句,五、六承次句。七承五、六,仍應「拭清砧」;八承三、四,仍應「戍不返」。分之,則各有條緒,合之則一氣貫通:此杜律所以獨至也。
《繭齋詩談》:前六句只說心事,而景自在:末用聞者評論,精神加一倍。寫搗衣之心,字字成血,此方是沉著。「已近苦寒月」四句,挑剔法,一氣如話。
《唐詩歸折衷》:敬夫云:中有砧聲,凄然入耳(「已近」句下)。
《唐詩箋注》:通首妙在數虛字一氣團結,曲而彌摯。
《唐宋詩醇》:鏗然清響,亭皋葉下,隴首云飛,故當遜其真至。張遠曰:王灣詩:「風響傳聲不到君」,即此末句意,但蘊藉不如耳。
《唐詩別裁》:通首代戍婦之辭,一氣旋折,全以神行。
《讀杜心解》:上四,俱在題前領意;趕至五、六,才以落題為點題,卻仍是凌架過去。雖兩字明點,實不曾著紙也,結聯乃詠嘆法。
《杜詩鏡銓》:邵云:起語悲甚(‘亦知’二句下)。劉須溪曰:此晚唐所竭力彷佛之者。
《唐詩觀瀾集》:玲瓏蘊藉,兩擅其長。孰謂少陵不足于妙悟耶?
《唐詩繩尺》:前篇猶可入手,此見公之獨步。
《唐宋詩舉要》:此句已截去無數語而出之,故覺開口便凄至動人(「亦知」句下)。吳曰:四十字,一字百轉。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破陣子 泊舟見官柳一枝亭亭如蓋感賦此闋(清·譚獻)
- 破陣子 癸亥春暮故宮懷古(當代·吳灝)
- 破陣子 祓禊(宋·范成大)
- 破陣子 秋夜(清·李雯)
- 破陣子 端午用晏元獻韻(清末民國初·樊增祥)
- 破陣子 荷花(清末近現代初·吳湖帆)
- 破陣子 西湖好(當代·溥杰)
- 破陣子 趙晉臣敷文幼女縣主覓詞(宋·辛棄疾)
- 破陣子 辛亥回國避亂淞北人事變遷除夕憶星(清末近現代初·楊圻)
- 破陣子 辛亥革命老人座談會上作(清末近現代初·汪東)
- 破陣子 醉瓊枝(宋·賀鑄)
- 破陣子 野亭遣興(元·劉敏中)
- 破陣子 閏重三(近現代末當代初·張伯駒)
- 破陣子 題湯陰岳飛紀念館(近現代·劉家傳)
- 破陣子 題霞客醉芍圖照(清末近現代初·楊圻)
- 破陣子 飲顧墨三長官祝同,明日遂返東戰場(近現代·盧前)
- 破陣子 香山早秋(當代·溥杰)
- 破陣子(元·劉敏中)
- 破陣子(元末明初·梁寅)
- 破陣子(唐·李煜)
- 破陣子(宋·晏幾道)
- 破陣子(宋·晏殊)
- 破陣子(宋·程垓)
- 破陣子(宋·陸游)
- 破陣子(宋末元初·仇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