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慢(宋·姜夔)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探春慢(宋·姜夔)
予自孩幼從先人宦于古沔,女須因嫁焉。中去復來幾二十年,豈惟姊弟之愛,沔之父老兒女子亦莫不予愛也。丙午冬,千巖老人約予過苕霅①,歲晚乘濤載雪而下,顧念依依,殆不能去。作此曲別鄭次皋、辛克清、姚剛中諸君。
衰草愁煙,亂鴉送日,風沙回旋平野。
拂雪金鞭,欺寒茸帽,還記章臺走馬。
誰念漂零久,漫贏得幽懷難寫。
故人清沔相逢,小窗閑共情話。
長恨離多會少,重訪問竹西,珠淚盈把。
雁磧波平,漁汀人散,老去不堪游冶。
無奈苕溪月,又照我扁舟東下。
甚日歸來,梅花零亂春夜。
拂雪金鞭,欺寒茸帽,還記章臺走馬。
誰念漂零久,漫贏得幽懷難寫。
故人清沔相逢,小窗閑共情話。
長恨離多會少,重訪問竹西,珠淚盈把。
雁磧波平,漁汀人散,老去不堪游冶。
無奈苕溪月,又照我扁舟東下。
甚日歸來,梅花零亂春夜。
評注
①讀zha4。浙江吳興東苕溪、西苕溪合流后稱霅溪。
這首詞是敘寫友情、慨嘆飄泊之作。白石一生舉功名而不第,布衣終身,以清客身份依居于名公臣卿之間,交游既廣,輾轉亦多,天涯羈旅之嘆,飄泊江湖之感,皆融于與友人的依依惜別之中。淳熙十三年丙午(1186),姜夔回到了他幼年生活過的湖北漢陽。他是為了去探望嫁在漢陽的姐姐和鄭次皋等朋友們的。
據《白石道人詩說自序》 :「淳熙丙午立夏,余游南岳 ,至云密峰。」之后,在秋天來到漢陽。他這次在漢陽逗留的時間不很長,而感情上卻眷戀很深。他因應千巖老人也就是他的叔岳蕭德藻之約,在年底就冒雪乘舟順江而下轉浙江湖州了。這首詞是臨別前與朋友們敘別之作,時約三十二歲。
詞的開頭,是對臨別時漢陽冬天風景的描寫。「衰草愁煙,亂鴉送日,風沙回旋平野 。衰草云煙發愁,烏鴉向夕陽送別,風沙在平野回旋 。「愁」、「送」二字,下語工妙,以擬人化的手法寫出了恙草與烏鴉的憂愁和惜別之情,意境凄迷,氣象闊遠,一下子把人帶入孤獨憂傷的情緒之中。正是以愁人觀物,物皆著愁之色彩。這時的姜夔已是人到中年,盡管他多才多藝,仍然是功不成,名不就,長期過著飄泊江湖天涯羈旅的生活。從這首詞可以看出,他對江湖游士、豪門清客的生活,已有些厭倦了,然而他無法改變現狀,無可奈何之情已隱約暗現。
接著是對自己往事的回憶 :「拂雪金鞭,欺寒茸帽,還記章臺走馬。「章臺」:漢朝長安有章臺街,是妓女居住的地方 。后來章臺便成為妓女住所的代稱。姜夔以自己的詩才,結識了著名詩人蕭德藻,蕭并把侄女嫁給了他 。蕭德藻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有「尤蕭范陸四詩翁」之稱。通過蕭德藻,他又結識了范成大、楊萬里、陸游、辛棄疾、葉適、朱熹等社會名流。作為權門清客,他有過游冶流連的生活,游蕩過繁華的娛樂場所。詞中追憶了這段冶游生活之后,他認為最值得珍惜的還是昔日的友情:「誰念飄零久,漫贏得幽懷難寫 。故人清沔相逢 ,小窗閑共情話。」這位才華橫溢的詩人、詞家,他的詩曾受到楊萬里的高度評論 :「尤蕭范陸四詩翁,此后誰當第一功。新拜南湖為上將,更推白石作先鋒 。」憑著他的社會關系與在詩壇的盛名,他決不至于晚年家貧如洗,死后靠別人的資助來埋葬,原因就在于他不同于一般的權門清客。他是一個講究氣節純粹的詩人。他所交結的也都是既有名望又有氣節的人。據說張鑒要出錢給他捐官,又要把良田送他,他都拒絕了。楊萬里稱他甚似晚唐隱逸詩人陸龜蒙,范成大稱其「翰墨人品,皆似晉宋之雅士。」他一生最珍視的不是高官厚俸 ,他是一個絕對忠于文學、忠于愛情友情的高人。所以在懷念往日壯游生活之后,不禁深深地感嘆:有誰憐念我湖海飄零,只落得滿腔傷感!他感到同漢陽朋友的久別重逢,小窗閑話,是多么難得和多么珍貴!
下片的開頭,是對舊游之地的追憶與深沉的感嘆:「長恨離多會少,重訪問竹西,珠淚盈把。雁磧波平,漁汀人散,老去不堪游冶 。」他深深感嘆的是在人生的旅程里 ,同朋友們「離多會少」。對于一個忠于友情的人,離別當然是最痛苦和難以承受的。眼前的現實又逼迫他在漢陽只能有短暫的停留,又要東下湖州了。
接著是追憶他的揚州、衡岳、洞庭等地之游。竹西:揚州城東禪智寺側有竹西亭。杜牧《題揚州禪智寺》有「誰知竹西路 ,歌吹是揚州?」此代指揚州。白石在《揚州慢》中也有「誰左名都,竹西佳處」之句以代揚州 。「雁磧」、「漁汀」都不是泛指大雁翔集的沙灘,和漁舟往來的洲渚,是指他曾經「游冶」過的名山勝地。他曾游衡岳、洞庭,回雁峰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濱臨湘水,水邊灘磧相連;洞庭湖,漁舟往來不歇,因此應指他曾經游歷過的衡岳、洞庭。(《昔游詩》中說 :「昔游衡山下 ,看水入朱陵 。」又說:「蘆洲雨中淡,漁網煙外歸。」)他重訪揚州為什么會使他「珠淚盈把」呢 ?因為金人在建炎三年(1129)和紹興三十一年(1161)大舉南下之后,昔日繁華的揚州,遭到了戰火的慘重破壞。他在初訪揚州時寫的《揚州慢》一詞中說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詩人懷著愛國的黍離之悲,重訪揚州,怎能不令人傷痛!對于衡岳、洞庭的壯麗風光,他在《昔游詩》這一組詩中,曾盡情地描繪和歌頌 。他歌頌洞庭說:「洞庭八百里,玉盤盛水銀。長虹忽照影,大哉五色輪。」他描寫南岳說:「飛云身畔遇 ,攬之不盈掬。」描寫南岳湘濱的風光說 :「昔游衡山下,看水入朱陵。半空掃積雪,萬萬玉花凝 。」現在由于詩人老去,情懷悲涼,沒有那種游樂之情了。白石論詩,主張「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主張「句中有馀味 ,篇中有馀意」。這首用白描手法描寫的詞,所以令人讀來蘊藉含蓄,余味不盡,正是由于「景中有意」的緣故。比如竹西亭吧,這是揚州勝景 ,然而白石重訪時,卻是「珠淚盈把」。衡陽的「雁磧」,洞庭的「漁汀」是多么幽雅的畫面 ,然而詩人已覺得「老去不堪游冶」了。他在寫景時,賦予自己的深情厚意,因而使人讀來馀味無窮。
詞的結尾也是很奇特的:「無奈苕溪月 ,又照我扁舟東下。甚日歸來,梅花零亂春夜。」苕溪 ,指湖州,千巖老人蕭德藻的住所。這里,他從對昔日壯游的回憶轉回到現實情境中的惜別,又跳到對將來歸來的設想,反映出白石詞在結構上的特色是多采用暗線結構,即打破時空局限,將回憶、現境、設想溶成一片,達到「野云孤飛,去留無跡」的意境。這種結構,正如白石所說:「波瀾開闔,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如兵家之陣,方以為正,又復是奇;方以為奇,忽復是正。出入變化,不可紀極,而法度不可亂。」(《白石道人詩說》)
這首詞是敘寫友情、慨嘆飄泊之作。白石一生舉功名而不第,布衣終身,以清客身份依居于名公臣卿之間,交游既廣,輾轉亦多,天涯羈旅之嘆,飄泊江湖之感,皆融于與友人的依依惜別之中。淳熙十三年丙午(1186),姜夔回到了他幼年生活過的湖北漢陽。他是為了去探望嫁在漢陽的姐姐和鄭次皋等朋友們的。
據《白石道人詩說自序》 :「淳熙丙午立夏,余游南岳 ,至云密峰。」之后,在秋天來到漢陽。他這次在漢陽逗留的時間不很長,而感情上卻眷戀很深。他因應千巖老人也就是他的叔岳蕭德藻之約,在年底就冒雪乘舟順江而下轉浙江湖州了。這首詞是臨別前與朋友們敘別之作,時約三十二歲。
詞的開頭,是對臨別時漢陽冬天風景的描寫。「衰草愁煙,亂鴉送日,風沙回旋平野 。衰草云煙發愁,烏鴉向夕陽送別,風沙在平野回旋 。「愁」、「送」二字,下語工妙,以擬人化的手法寫出了恙草與烏鴉的憂愁和惜別之情,意境凄迷,氣象闊遠,一下子把人帶入孤獨憂傷的情緒之中。正是以愁人觀物,物皆著愁之色彩。這時的姜夔已是人到中年,盡管他多才多藝,仍然是功不成,名不就,長期過著飄泊江湖天涯羈旅的生活。從這首詞可以看出,他對江湖游士、豪門清客的生活,已有些厭倦了,然而他無法改變現狀,無可奈何之情已隱約暗現。
接著是對自己往事的回憶 :「拂雪金鞭,欺寒茸帽,還記章臺走馬。「章臺」:漢朝長安有章臺街,是妓女居住的地方 。后來章臺便成為妓女住所的代稱。姜夔以自己的詩才,結識了著名詩人蕭德藻,蕭并把侄女嫁給了他 。蕭德藻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有「尤蕭范陸四詩翁」之稱。通過蕭德藻,他又結識了范成大、楊萬里、陸游、辛棄疾、葉適、朱熹等社會名流。作為權門清客,他有過游冶流連的生活,游蕩過繁華的娛樂場所。詞中追憶了這段冶游生活之后,他認為最值得珍惜的還是昔日的友情:「誰念飄零久,漫贏得幽懷難寫 。故人清沔相逢 ,小窗閑共情話。」這位才華橫溢的詩人、詞家,他的詩曾受到楊萬里的高度評論 :「尤蕭范陸四詩翁,此后誰當第一功。新拜南湖為上將,更推白石作先鋒 。」憑著他的社會關系與在詩壇的盛名,他決不至于晚年家貧如洗,死后靠別人的資助來埋葬,原因就在于他不同于一般的權門清客。他是一個講究氣節純粹的詩人。他所交結的也都是既有名望又有氣節的人。據說張鑒要出錢給他捐官,又要把良田送他,他都拒絕了。楊萬里稱他甚似晚唐隱逸詩人陸龜蒙,范成大稱其「翰墨人品,皆似晉宋之雅士。」他一生最珍視的不是高官厚俸 ,他是一個絕對忠于文學、忠于愛情友情的高人。所以在懷念往日壯游生活之后,不禁深深地感嘆:有誰憐念我湖海飄零,只落得滿腔傷感!他感到同漢陽朋友的久別重逢,小窗閑話,是多么難得和多么珍貴!
下片的開頭,是對舊游之地的追憶與深沉的感嘆:「長恨離多會少,重訪問竹西,珠淚盈把。雁磧波平,漁汀人散,老去不堪游冶 。」他深深感嘆的是在人生的旅程里 ,同朋友們「離多會少」。對于一個忠于友情的人,離別當然是最痛苦和難以承受的。眼前的現實又逼迫他在漢陽只能有短暫的停留,又要東下湖州了。
接著是追憶他的揚州、衡岳、洞庭等地之游。竹西:揚州城東禪智寺側有竹西亭。杜牧《題揚州禪智寺》有「誰知竹西路 ,歌吹是揚州?」此代指揚州。白石在《揚州慢》中也有「誰左名都,竹西佳處」之句以代揚州 。「雁磧」、「漁汀」都不是泛指大雁翔集的沙灘,和漁舟往來的洲渚,是指他曾經「游冶」過的名山勝地。他曾游衡岳、洞庭,回雁峰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濱臨湘水,水邊灘磧相連;洞庭湖,漁舟往來不歇,因此應指他曾經游歷過的衡岳、洞庭。(《昔游詩》中說 :「昔游衡山下 ,看水入朱陵 。」又說:「蘆洲雨中淡,漁網煙外歸。」)他重訪揚州為什么會使他「珠淚盈把」呢 ?因為金人在建炎三年(1129)和紹興三十一年(1161)大舉南下之后,昔日繁華的揚州,遭到了戰火的慘重破壞。他在初訪揚州時寫的《揚州慢》一詞中說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詩人懷著愛國的黍離之悲,重訪揚州,怎能不令人傷痛!對于衡岳、洞庭的壯麗風光,他在《昔游詩》這一組詩中,曾盡情地描繪和歌頌 。他歌頌洞庭說:「洞庭八百里,玉盤盛水銀。長虹忽照影,大哉五色輪。」他描寫南岳說:「飛云身畔遇 ,攬之不盈掬。」描寫南岳湘濱的風光說 :「昔游衡山下,看水入朱陵。半空掃積雪,萬萬玉花凝 。」現在由于詩人老去,情懷悲涼,沒有那種游樂之情了。白石論詩,主張「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主張「句中有馀味 ,篇中有馀意」。這首用白描手法描寫的詞,所以令人讀來蘊藉含蓄,余味不盡,正是由于「景中有意」的緣故。比如竹西亭吧,這是揚州勝景 ,然而白石重訪時,卻是「珠淚盈把」。衡陽的「雁磧」,洞庭的「漁汀」是多么幽雅的畫面 ,然而詩人已覺得「老去不堪游冶」了。他在寫景時,賦予自己的深情厚意,因而使人讀來馀味無窮。
詞的結尾也是很奇特的:「無奈苕溪月 ,又照我扁舟東下。甚日歸來,梅花零亂春夜。」苕溪 ,指湖州,千巖老人蕭德藻的住所。這里,他從對昔日壯游的回憶轉回到現實情境中的惜別,又跳到對將來歸來的設想,反映出白石詞在結構上的特色是多采用暗線結構,即打破時空局限,將回憶、現境、設想溶成一片,達到「野云孤飛,去留無跡」的意境。這種結構,正如白石所說:「波瀾開闔,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如兵家之陣,方以為正,又復是奇;方以為奇,忽復是正。出入變化,不可紀極,而法度不可亂。」(《白石道人詩說》)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哭楊長史宗周(明·邵寶)
- 哭松山六弟(清·李鍇)
- 哭林中丞二首(明·佘翔)
- 哭林侍講(明·王紱)
- 哭林山人(宋·劉克莊)
- 哭林文烈(明·徐熥)
- 哭林晉之判官晉(宋·劉克莊)
- 哭林晚翠(清·嚴復)
- 哭林杰(唐·鄭立之)
- 哭林止庵(宋·艾性夫)
- 哭林氏姊(清末民國初·陳肇興)
- 哭林癡仙(近現代·連橫)
- 哭林益金(明·何絳)
- 哭林翁四首(清·繆公恩)
- 哭林翼甫(明·佘翔)
- 哭林良庭(清·陳錫金)
- 哭林艾軒(宋·陳俊卿)
- 哭林若村觀察(清·王松)
- 哭林遜膚先生(明·徐熥)
- 哭林逸人(明·徐熥)
- 哭林非齋師師與羊城爭立督戰三水赴汨羅之召(明·謝元汴)
- 哭林鳴九二首鈔一(清·李憲噩)
- 哭樞侄喪婦(明·周瑛)
- 哭柏巖和尚(唐·賈島)
- 哭柏巖禪師(唐·李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