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文青年中文

放魚(唐·李群玉)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放魚(唐·李群玉)
  五言絕句 押尤韻  
引用典故:為龍 
早覓為龍去,江湖莫漫游。
須知香餌下,觸口是铦鉤。
評注
《唐詩鑒賞辭典》
這是詠物詩中一首富于哲理的佳作,篇幅短小,意味雋永。我國古詩中,最早寫魚的詩句見于《詩經·衛風》中的《碩人》篇。漢魏六朝樂府詩中的《枯魚過河泣》,則是以魚為抒寫對象的完整的全篇。唐代詠物詩不少,然而寫魚的專篇仍然不多,所以這首《放魚》是獨具一格的難能可貴之作。
這首詩,題材獨特,角度新穎。作者既入乎其內,深入地體察了魚的習性、情態和生活環境,作了準確而非泛泛的描寫;又出乎其外,由尺寸之魚聯想到廣闊的社會人生,言在此而意在彼,讓讀者受到詩中寓意的暗示和啟發。這首詩從題目上看,是寫詩人在將魚放生時對魚的囑咐,全詩以呼告式結撰成章。「早覓為龍去」,一開始就運用了一個和魚有關的典故,妙合自然。《水經注·河水》:「鳣鯉出鞏穴,三月則上度龍門,得度者為龍,否則點額而還。」在我國古代富于浪漫色彩的神話傳說中,龍是一種有鱗有須、能興風作浪的神奇動物,因此,為龍或化龍歷來就象征著飛黃騰達。但詩人運用這一典故卻另有新意,他是希望所放生之魚尋覓到一個廣闊自由的沒有機心的世界。一個「早」字,更顯示詩人企望之殷切。接著以「江湖莫漫游」句,須承而下。「漫游」本是為魚所獨有的生活習性,但在這里,「莫漫游」和「早覓」的矛盾逆折,卻又讓讀者產生強烈的懸念:為什么希望魚兒要早覓為龍,又勸其莫漫游于江湖之中呢?這就自然無跡地引發了下文:「須知香餌下,觸口是铦鉤!」「香餌」與「铦鉤」也都是和魚的生活與命運緊密相關的事物。這兩句詩一氣奔注,分外醒人耳目。铦,是鋒利之意,「铦鉤」與「香餌」相對成文又對比尖銳,那觸目驚心的形象可以激發人們許多聯想,「須知」使詩人告誡的聲態更加懇切動人,而「觸口」則更描摹出那環生的險要,傳神地表現出詩人對魚的憐惜、耽心的情態。寥寥二十字,處處圍繞著題目「放魚」來寫,用語看似平易,運筆卻十分靈動而巧妙。
「寄托」是詠物詩的靈魂。這詩抒寫的是放魚入水的題材,但它又不止于寫放魚入水。詩人的目光絕沒有停留在題材的表面,而是在具體的特定事物的描繪中,寄寓自己對生活的某種體驗和認識,使讀者從所寫之物,聯想到它內蘊的所寄之意。這首《放魚》寄意深遠。其特色一是小中見大地展開,二是由此及彼地暗示。寫的是具體的尺寸之魚,卻由魚而社會而人生,抒發了封建社會中善良的人們對于險惡的社會生活的一種普遍感受。所詠嘆的是「放魚」這一尋常事物」這一尋常事物,但詩人卻手揮五弦,目送飛鴻,因而音流弦外,余響無窮,使人不禁聯想到詩人自己和許多正直的人們的遭際而深感同情。正如陶明浚《說詩札記》所指出的:「詠物之作,非專求用典也,必求其婉言而諷,小中見大,因此及彼,生人妙語,乃為上乘也。」此詩可謂得其旨。
蘇東坡說:「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何況是詠物詩。這首《放魚》狀物形象,含蘊深遠,花蕾雖小卻香氣襲人,堪稱詠物詩中的佳作。
(李元洛)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