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泊潯陽望廬山(唐·孟浩然)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晚泊潯陽望廬山(唐·孟浩然)
五言律詩 押冬韻
五言律詩 押冬韻
引用典故:遠公
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
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
東林精舍近,日暮但聞鐘。
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
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
東林精舍近,日暮但聞鐘。
評注
《呂氏童蒙訓》:
浩然詩:「掛席幾千里,名山都來逢。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但詳看此等語,自然高遠。如「松月生夜涼,石泉滿清聽」,亦可以為高遠者也。
《王孟詩評》:劉云:不經造意作。
《唐詩廣選》:謝曰:詩有韻有格,格高似梅花,韻高似海棠。欲韻勝者易,欲格高者難,二者孟浩然兼之。
《唐詩援》:只如說話,而當代詞人為之斂手,良由風神超絕,非復塵凡所有。王曰:前半偶然會心,后半淡然適足,遂成絕唱。
《唐三體詩評》:后半寫「望」字,閑遠空闊。
《唐賢三昧集箋注》:一起超脫。不拘泥于對法,自是盛唐本色。
《歷代詩法》:意匠渾淪,不可尋枝摘葉。
《唐詩別裁》:已近遠公精舍,而但聞鐘聲,寫「望」字意,悠然神遠。
《峴傭說詩》:五律有清空一氣,不可以煉句煉字求者,最為高格。如襄陽「掛席幾千里」,所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
《石遺室詩話》:夫古今所傳佇興而得者,莫如孟浩然之「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諸語。然當時實有微云、疏雨、河漢、梧桐諸景物,謀于目,謀于心,并無一字虛造,但寫得大方不費力耳。然如此人人眼中之景,人人口中之言,而必待孟山人發之者,他人一腔俗慮,掛席千里,并不為看山計。自襄陽下漢水,至于九江、黃州、赤壁、武昌,皆卑不足道;惟匡廬東南偉觀,久負大名。但俗人未逢名山,不覺其郁郁;逢名山,亦不覺其欣欣耳。
《唐宋詩舉要》:一片空靈。
《唐詩鑒賞辭典》:① 香爐峰:又作「廬山」、「廬峰」。
② 掛席:又作「掛帆」。
③ 遠公:晉代高僧慧遠的尊稱。
這首詩色彩淡素,渾成無跡,后人嘆為「天籟」之作。上來四句,頗有氣勢,尺幅千里,一氣直下。詩人用淡筆隨意一揮,便把這江山勝處的風貌勾勒出來了,而且還傳遞了神情。
試想在那千里煙波江上,揚帆而下,心境何等悠然。一路上也未始無山,但總不見名山,直到船泊潯陽城下,頭一抬,那秀拔挺出的廬山就在眼前突兀而起,「啊,香爐峰,這才見到了你,果然名不虛傳!」四句詩,一氣呵成,到「始」字輕輕一點,舟中主人那欣然怡悅之情就顯示出來了。
香爐峰是廬山的秀中之秀,在不少詩人的歌詠中常見它美好的身影。「日照香爐生紫煙」(李白《望廬山瀑布》),在李白筆下,香爐峰青銅般的顏色,被紅日映照,從云環霧繞中透射出紫色的煙霞,這色彩何等濃麗。
李白用的是七彩交輝的濃筆,表現出他熱烈奔放的激情和瑰瑋絢爛的詩風。而此時的孟浩然只是怡悅而安詳地觀賞,領略這山色之美。因而他用的純乎是水墨的淡筆,那么含蓄、空靈。從悠然遙望廬山的神情中,隱隱透出一種悠遠的情思。
詩人以上半首敘事,略微見景,稍帶述情,落筆空靈;下半首以情帶景,情是內在的,他又以空靈之筆來寫,確如昔人評曰:「一片空靈」。
香爐峰煙云飄逸,遠「望」著的詩人,神思也隨之悠然飄忽,引起種種遐想。詩人想起了東晉高僧慧遠,他愛廬山,刺史桓伊為他在這里建造了一座禪舍名「東林精舍」。據云那處所是:「洞盡山美,卻負香爐之峰,傍帶瀑布之壑,……清泉環階,白云滿室。」到這兒來的人都感到「神清而氣肅」。這地方如此清幽,使人絕棄塵俗,當然也是為那些山林隱逸之士所向往的了。孟浩然是一位「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李白《贈孟浩然》)的人物,所以他那「永懷塵外蹤」的情懷是不難理解的。
詩人在遐想,深深懷念這位高僧的塵外幽蹤,這時,夕陽斜照,忽然隱隱約約聽到從遠公安禪之地的東林寺里傳來陣陣鐘聲,東林精舍近在眼前,而遠公早作古人,高人不見,空聞鐘聲,心中不禁興起一種無端的悵惘。「空」字情韻極為豐富。這兒是倒裝句法,應該是先聞東林之鐘然后得知精舍已「近」。這一結余音裊裊,含有不盡之意。且點出東林精舍,正是作者向往之處。「日暮」二字說明聞鐘的時刻,「聞鐘」又渲染了「日暮」的氣氛,加深了深遠的意境;同時,也是點題。
這首詩,詩人寫來毫不費力,真有「揮毫落紙如云煙」之妙。詩人寫出了「晚泊潯陽」時的所見、所聞、所思,流露出對隱逸生活的傾羨。然而盡管「精舍」很「近」,詩人卻不寫登臨拜謁,筆墨下到「空聞」而止,「望」而不即,悠然神遠。難怪主「神韻」說的清人王士禛極為贊賞此詩,把它與李白詩「牛渚西江夜」并舉,用以說明司空圖《詩品》中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妙境,還說:「詩至此,色相俱空,真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畫家所謂逸品是也。」
(錢仲聯 徐永端)
② 掛席:又作「掛帆」。
③ 遠公:晉代高僧慧遠的尊稱。
這首詩色彩淡素,渾成無跡,后人嘆為「天籟」之作。上來四句,頗有氣勢,尺幅千里,一氣直下。詩人用淡筆隨意一揮,便把這江山勝處的風貌勾勒出來了,而且還傳遞了神情。
試想在那千里煙波江上,揚帆而下,心境何等悠然。一路上也未始無山,但總不見名山,直到船泊潯陽城下,頭一抬,那秀拔挺出的廬山就在眼前突兀而起,「啊,香爐峰,這才見到了你,果然名不虛傳!」四句詩,一氣呵成,到「始」字輕輕一點,舟中主人那欣然怡悅之情就顯示出來了。
香爐峰是廬山的秀中之秀,在不少詩人的歌詠中常見它美好的身影。「日照香爐生紫煙」(李白《望廬山瀑布》),在李白筆下,香爐峰青銅般的顏色,被紅日映照,從云環霧繞中透射出紫色的煙霞,這色彩何等濃麗。
李白用的是七彩交輝的濃筆,表現出他熱烈奔放的激情和瑰瑋絢爛的詩風。而此時的孟浩然只是怡悅而安詳地觀賞,領略這山色之美。因而他用的純乎是水墨的淡筆,那么含蓄、空靈。從悠然遙望廬山的神情中,隱隱透出一種悠遠的情思。
詩人以上半首敘事,略微見景,稍帶述情,落筆空靈;下半首以情帶景,情是內在的,他又以空靈之筆來寫,確如昔人評曰:「一片空靈」。
香爐峰煙云飄逸,遠「望」著的詩人,神思也隨之悠然飄忽,引起種種遐想。詩人想起了東晉高僧慧遠,他愛廬山,刺史桓伊為他在這里建造了一座禪舍名「東林精舍」。據云那處所是:「洞盡山美,卻負香爐之峰,傍帶瀑布之壑,……清泉環階,白云滿室。」到這兒來的人都感到「神清而氣肅」。這地方如此清幽,使人絕棄塵俗,當然也是為那些山林隱逸之士所向往的了。孟浩然是一位「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李白《贈孟浩然》)的人物,所以他那「永懷塵外蹤」的情懷是不難理解的。
詩人在遐想,深深懷念這位高僧的塵外幽蹤,這時,夕陽斜照,忽然隱隱約約聽到從遠公安禪之地的東林寺里傳來陣陣鐘聲,東林精舍近在眼前,而遠公早作古人,高人不見,空聞鐘聲,心中不禁興起一種無端的悵惘。「空」字情韻極為豐富。這兒是倒裝句法,應該是先聞東林之鐘然后得知精舍已「近」。這一結余音裊裊,含有不盡之意。且點出東林精舍,正是作者向往之處。「日暮」二字說明聞鐘的時刻,「聞鐘」又渲染了「日暮」的氣氛,加深了深遠的意境;同時,也是點題。
這首詩,詩人寫來毫不費力,真有「揮毫落紙如云煙」之妙。詩人寫出了「晚泊潯陽」時的所見、所聞、所思,流露出對隱逸生活的傾羨。然而盡管「精舍」很「近」,詩人卻不寫登臨拜謁,筆墨下到「空聞」而止,「望」而不即,悠然神遠。難怪主「神韻」說的清人王士禛極為贊賞此詩,把它與李白詩「牛渚西江夜」并舉,用以說明司空圖《詩品》中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妙境,還說:「詩至此,色相俱空,真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畫家所謂逸品是也。」
(錢仲聯 徐永端)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素馨田(明·張喬)
- 素馨田(明·梁以壯)
- 素馨花燈(明末清初·屈大均)
- 素馨花賦(元·區子美)
- 素馨花(宋·傅伯成)
- 素馨花(宋·董嗣杲)
- 素馨花(宋·鄭域)
- 素馨花(明·俞士琮)
- 素馨花(明·劉祖滿)
- 素馨花(明·區懷年)
- 素馨花(明·岑徵)
- 素馨花(明·楊慎)
- 素馨花(明·許炯)
- 素馨花(明末清初·陳子升)
- 素馨茉莉(宋·陳宓)
- 素馨鸚鵡(明末清初·陳子升)
- 素馨(宋·方岳)
- 素馨(宋·朱翌)
- 素馨(宋·許及之)
- 素馨(明末清初·屈大均)
- 素馨(明末清初·屈大均)
- 素(唐·李嶠)
- 索書(清·孫原湘)
- 索云叔新茶(宋末元初·方回)
- 索人題照(清·葉舒璐)